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云南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pdf

  • 资源ID:126051       资源大小:10.50M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云南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pdf

1 云南民间生物 多样性保护案例集 本报告与 以下机构 合作完成1 编辑单位和人员信息: 顾 问:夏 峰 杨宇明 戴陆园 况荣平 编辑组: 编委会:顾 纯 邹恒芳 孙 菁 周嘉鼎 吴於松 李 楠 单诗尧 主 编: 顾 纯 编 辑: 吴芮封 刘云帆 高梅颖 全东丽 案例提供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卡瓦格博文化社 普洱市火塘文化社 社区伙伴(香港)北京办事处 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 农民种子网络 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 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 阿拉善 SEE 西南项目中心 云山保护 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 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 鸣谢: 案例集编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深圳市一个地球自 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指导与帮助,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的牵头组织与协调案例收集、云南民 间保护组织调查和研讨会,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组织人员编辑统稿, 以及各供稿单位与专家的鼎力支持! 主要牵头制作单位介绍: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Yunnan Gree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Foundation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基会”)是于 2008 年在 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 事业,业务主管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绿基会”以争取国内外人 士和组织支持,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关注森林与气 候变化, 致力于多重效益造林, 保护生物多样性, 构建生态和谐社区,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SHANSHUI Conservation Center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成立于 2007 年,是中国本土的 自然保护民间机构,创始人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山水从 事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关注的既有西部山区的雪豹、 熊猫、 金丝猴, 也有身边的大自然。山水依靠当地社区的保护实践和基于公民科学的 行动,示范保护方案,提炼保护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生态公平。 shanshui/ 蒋天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 3 第一部分 前言 .4 第二部分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历程 .6 第三部分 案例集 .14 第一类 本土保护引进国际先进保护理念 .14 从社区实践到政策倡导 世界自然基金会白马雪山综合保护项目 . 15 国际保护组织引进“国家公园”概念 云南省政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携手促进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 .26 第二类 基于社区保护是国内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 .31 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以“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低碳生态示范村为例 . 32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动物种群,促进当地社区巡护的开展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推动孟连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 .3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一脉相承 以卡瓦格博文化社传播传统文化与环保概念为例 .42 用传统力量解决现代问题 以孟连尖头阿卡传统生态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为例 .46 以社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腾冲大塘三方合作联护为例 .49 以传统文化促进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梦南舍”推动乡村保护小区成立和促进社区自然保护意识提高 .54 本地村落与多方组织携手合作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以纳西山地社区农民种子保育为例 .58 市场驱动的植物遗传多样性社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以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为例 .62 观鸟活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地方经济发展 以中国首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探索之路为例 .66 发挥鸟类资源优势实现发展与保护并行 以盈江石梯村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为例 .72 第三类 通过保护重点物种及其栖息地 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77 通过对海菜花的科学研究促进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进行海菜花分布状况调查及滇池人工恢复研究 .78 多方参与协力保护濒危动物绿孔雀 阿拉善 SEE 西南项目中心推动者竜乡绿孔雀栖息地社区共管项目 .83 一村护一座天然植物园 以横断山新主植物园保护小区为例 .86 用科学研究及科学传播促进濒危长臂猿保护 以“云山保护”推动中国长臂猿保护工作为例 .90 时间最长的民间保护项目,在科学指导下的模式探索和升级 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94 第四类 民间机构吸引社会各界资源投入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03 发挥民间组织优势助力云南林业碳汇发展 以“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腾冲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为例 .104 科学恢复森林,发挥社区、公众参与保护的无限可能 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 .110 公民科学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一股力量 “朱雀会”组织全国范围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同步调查 .114 走进滇池湿地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之美 以在地自然促进公众教育为例 .117 第五类 各机构通过联合保护,相互支持与补充 .119 发挥民间组织在“一带一路”跨境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以“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老挝跨境亚洲象保护区域 贫困少数民族 村寨生态示范村案例 .120 全村自发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那仁、萨勇社区保护地 .125 滇金丝猴保护,从最初到现在 多家机构参与的巴美社区保护地 .131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35 附录 .140 李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目录4 5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中国首个 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中指出,云南 省国土面积仅占中国的 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 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高等植物及脊椎动物种 数均超过全国的一半。 同时云南拥有特有植物 2721 种、 特有动物 351 种,生物多样性特有现象十分突出,是中 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 态安全屏障。 但云南生物物种分布地域狭窄、种群规模 小、特有化程度高,十分脆弱,因此云南也是全球 34 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 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地 位和作用。 云南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在 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和推动下,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 自然保护体系,云南的自然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自上世 纪八十年代起,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 增长、交通状况日益改善,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长期高强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 的扰动也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威胁着云南的生态系统,生 物多样性资源也曾一度面临严重退化的状态,成为制约 云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环境问题实质是外部性问题,由于制度、观念或技 术原因,环境条件的不可分性、环境变化在时间响应上 的不均衡性以及环境被破坏后不可逆性等都容易导致市 场失灵和增加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难度。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被单一地认为是政府的责任, 但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涉及的相关群体众多,各利益相 关群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意识和能力差距明显,更加 剧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难度。环境问题 外部性的特点更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协调、规范和约束 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行为。民间机构是二十世纪后期在全 球范围出现的一项重大组织制度创新,人们逐步认识到 有些政府做不了的事以及市场不愿做、干不好的事,交 由第三部门去完成是一个可行选择。 在世界上几乎所有 国家都有由非赢利组织或民间机构组成的庞大的第三部 门。第三部门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同 民间机构组织性、 民间性、 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等特点相关。 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非传统 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当 地社区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这为民间机构提供了发挥 作用的平台。环境保护民间机构由于其组织使命和目标 的公共性,相对于其他民间机构而言,拥有更为广泛的 公众基础和公众联系。 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后, 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的民间机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地参 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它们的活动形式多层次、 多样化,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式在参与环境 管理,对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 的过程中,既可以上至政府立法、开展国际倡导,也可 以接近百姓日常生计,开展社区扶贫工作,推动当地社 区民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面 临的困境,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民间机构发挥着“探路人”的作用,在引进国际先 进理念和技术、 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在本地的试验示范, 探讨和推动这些理念经验的本土化, 让 “参与式保护” 、 “社 区共管”等理念不仅为各级政府部门所接受,也在项目 社区得到积极有效的实践。民间机构培育公众参与环境 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 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民间机构发挥着“小灵通”的作用,以方便、灵活 的方式与各级各类机构开展合作与沟通。民间机构的非 官方色彩和非营利性质,使得当地许多研究机构愿意与 其合作,能够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案和实施办法,起 到积极的效果。 民间机构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政府环境决 策起着推动作用,成为政府政策研究力量的有力补充。 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民间机构,通过与国家相关部门的 合作,开展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实施研究,利 用自身的资源、技术和影响力参与政府环境立法决策咨 询,向政府提交政策议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民间机构发挥着 “耦合剂” 的作用, 是政府、 企业、 公民社会和当地社区沟通的桥梁。 由于其非营利性特征, 这些民间机构往往能更客观反映各方述求,又由于他们 具有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环保 问题上比一般公众更为敏锐,立场更为坚定,既能帮助 政府监督政策的实施, 也能帮助当地社区反应社情民意, 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民间机构发挥着“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政府、企 业和公众警惕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促进环境问题的改 善和治理, 为对环境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推动生态补偿, 促进社会公正。 民间机构还发挥着“传声筒”的作用,在推动生物 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进程中,积极将中国政府 在国家立法、政策推动以及中国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 和社区发展中的最佳实践传播出去,促进国家与地区间 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几年来,民间环保机构用异于政府和个人的社会 角度, 以独立的地位接受政府、 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资源, 用于社会公益服务,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与生物多 样性保护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由于我国民间机 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 机构能力仍然不足, 渠道资源少,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挑战。 民间机构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 的长期大力支持,为总结在云南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民间机构的保护历程与经验,让全社会了解民间机构在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努力与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 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 基金会”提供资助,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 处提供指导,并由“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牵头 联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云南省内十余家民间保护 组织着手编写云南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 该案例集全部 24 个案例都是近十余年活跃在云南 的民间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在实践与研究中获得 的有益成果,可以为关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府 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适合 于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利用、保护以 及社区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与管理人员参考。 李成、保护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第一部分 前言6 7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重要类群分布 最为集中的地区。它以仅占中国 4.1% 的国土面积,囊 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类 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中国的一半,高等植物有 19365 种,占中国的 50.2%; 脊椎动物有 2273 种,占中 国的 52.1%。云南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是 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地或多样性 中心。 云南还处于中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 ( 川东鄂西、 川西滇西北、滇东南桂西 ) 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国 特有高等植物 8772 种、云南特有 4018 种,中国特有脊 椎动物 453 种、云南特有 262 种。此外,云南生物物种 数量虽多, 但分布地域狭窄, 种群规模小、 特化程度高, 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具有珍稀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此,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维护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和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云南属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 落后,贫困面较大。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同时面临 着一些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湿地河流被污染,生态系统 功能与物种的丧失的问题。通过研究认识云南生物多样 性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和分析云南生物多样性受 威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 径并践行,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尤其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和 带领下,国内外多家保护机构,逐渐在云南开展生物多 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云南省政府多措并举保护云南生物多 样性 首先,云南省政府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完善法规体系,2012 年启动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 战略与行动计划,2019 年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 样性保护地方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同时,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加快推 进生态环境部在云南率先启动的生物多样性县域调查项 目与编目,深入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畜 禽品种遗传资源、极小种群物种及重要物种和湿地资源 的专项调查。建立了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等 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建设了云南自然保护区、 云南植物标本等一批数据库。 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开展了生态系统观测及 30 多个物种的专项监测调查; 制定了 7 个有关自然保护区调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均被收录到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和标本采 集整理共享技术规程;率先开展首个省级尺度上的自 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2020 年启动 了国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 源科学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了以自然保 护区为基础、 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重 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 力。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职责,提升自然保护区 管理能力。持续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 贫示范。 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 机制,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 走私、贩运、破坏生物资源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整治。 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机制, 加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 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工作合力。开展中央 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及其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以及诸 多专项行动,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省级自然 保护地遥感监测及问题核查整改。 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了与英国、 荷兰、 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区域政 府间对话交流机制,签署了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加 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环境基金 会(GEF)、保护国际(CI)、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理念、 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积极参 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 合作,促进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多措并举,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方 面,始终走在国内前列。1957 年提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 区、1958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 区;1989 年成立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委员会,委员会办 公室设在省林业厅;1998 年出台全国第一个野生动 物肇事补偿办法,开始探索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2010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并形成 全省全覆盖,为全国唯一;2004 年率先在全国提出自 然保护区内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制订第一 个评价标准,之后,国家各有关部委采纳;率先在全国 提出极小各群物种保护,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科技厅 出台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计划,联合中科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等单位推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并上升为国 家保护工程;1996 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研究, 2007 年 7 在滇西北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国家公园普 达措国家公园,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为建设我国国家 公园体制做出了早期的试验示范,制定了云南省国家 公园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和规范;2010 年全面完成国 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信息数据库,完成了 38000 份标 本的标准化数据及与之相应的 40000 余份标本和生境照 片,等物种基础数据录入国家信息数据库,纳入了国家 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在全国领先;20 世纪 90 年代初, 在全国成立率先成立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为 推动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蒋天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第二部分 云南生物多样保护历程8 9 二、云南建立与多国和区域政府间对话交 流机制,签署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与日本、美国、 加拿大、德国等多国间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双边及 区域内环境保护合作。以中德、中荷合作为例: 德国拥有先进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技术和丰富的 环境管理经验,尤其是德国在二战后也经历了经济高速 发展阶段,并出现了一系列环境危机,其在环保领域有 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1994 年,中德两国签署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并 开展保持生物多样性、 土壤和植被保护等各领域的合作。 19951998 年,中德启动的云南省造林项目合作投资 约 1 亿元,完成混交林 2 万多公顷,改善了长江中上游 的水土流失现象。项目区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生物多 样性保护效果明显。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 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当地带去了理念、技术、 管理上的诸多创新。 2005 年,云南省林业厅与德国复兴银行代表团达成 协议,开展村级森林持续经营示范活动。引进和借鉴德 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近自然经营的 恒续森林,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德合作云南二期造林项目 特点的森林持续经营的成功模式,改善项目区林分的整 体质量,提高广大林农和技术人员的森林经营能力。中 德在环境保护合作的同时,也促进了两国间相关学术交 流与合作。 中荷两国政府于 1998 年启动实施“中荷合作云南 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FCCDP)”。这是两国政 府间较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总体目标是保护云南省, 特别是保护思茅(现普洱市)、保山、怒江和德宏等地 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这些地区也是 少数民族聚居、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 地带。该项目探索建立社区参与自然保护机制,初步建 立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库和网站,实现保护区 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此通过项目开展及技术培训,使 本地项目人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管理、运作等 方面学到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有效促进了云南省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向国际水平迈进。 同时,促进了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建立了 保护区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高校间的联系,整合了技 术支持资源,密切了合作伙伴关系。 项目还推广了社区共管模式,积极推动保护区周边 地区建立森林共管组织,在资源保护、协调、管理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社区发展示范项目,缓和了资 源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有力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与 周边社区群众的和谐发展,同时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自然 保护区建设和社区参与式管理提供了经验与参考案例。 三、云南省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引 进先进的保护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 在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云南省通过支持与国际组织的 合作,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 保护区管理,推进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与国际 先进水平接轨, 并积极将一些先进的保护理念、 管理模式、 技术等和云南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了一些当地 关于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实际问题,对后来的保护工作起 到了示范和启发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首个受中国政府邀请, 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尤其在“社区共管” 理念的推广上,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WWF 于 2000 年开始,在滇西北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旨在同当 地政府部门合作,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展社区集体林资源有效管理和保护的示范,最终达到 森林资源保护和社区生计稳步提高的“双赢”目标。项目 涉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 70 余个社区, 通过农业、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能源替代等综合性 项目手段,使社区农户生计稳步提高。尤其通过森林资 源可持续管理项目,比如可持续松茸资源管理,使社区 农户收入、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冲突管理水平、保护区 资源共管意识和能力等都得到显著提高,对整个滇西北 在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云南也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进入中国的首个 项目地。 1997 年, TNC 开始进入中国开展保护工作。 同年, TNC 参与编制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保护滇 西北珍贵的生物及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中 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滇西北三江并流地 区成立四个田野办公室,开展实地保护项目,工作重心 为调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在美国,TNC 曾经帮助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了近 110 万公顷的保护延展区(大黄石),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 经验。“国家公园”这一模式正是国际上目前比较认可的 兼顾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之一。这一模式既突出了 生态保护,也兼顾为大众提供基于生态保护的游憩展示 和自然教育功能,非常适合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滇西北 地区。2004 年 TNC 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合作,并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主导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07 年 6 月,TNC 帮助推动建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在云南正 式挂牌。此后,TNC 协助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建立 了梅里雪山、老君山等 8 个国家公园。 TNC 为云南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了从国家公园立 法,组织机构建设,信息管理,资源调查,和社区参与 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帮助相关部门进行能力 培训,编撰国家公园审核标准,管理办法等。在进行科 学保护的同时,帮助公众亲近自然。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 点地区组成部分。同在这一区域做研究保护的还有保护 国际(CI)。从 2003 年起,CI 对云南提供了约 150 万 美元项目资助,资助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民族植物学 和传统知识研究、保护区能力建设等项目。并在各级政 府的支持下,促成了一系列联合保护行动。 2004 年, 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原云南省林业厅) 和腾冲当地林业部分的大力支持下,CI 中国项目开始在 云南开展多重森林效益项目,由 3M 公司、CI 中国项目、 TNC 共同启动在腾冲高黎贡山的多重森林效益项目。项 目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多重效益森林认证金牌项目。依托 该项目, 森林碳汇的理念和方法开始逐渐在中国被推广。 2009 年,在 CI 的推动下,为扩大边境联合保护区 域内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老双 方签署了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项目合作协议,划 定了 54,700 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通过一系 列方式,促成中老双方积极合作开展跨国生物多样性保 护行动。 在政策建议方面,CI 推动云南省湿地保护条列 中加入了社区保护地内容,倡导有关人民政府采用社区 保护地的方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该条例于 2013 年 9 月 25 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 201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 局(原云南省林业厅)的合作项目至今已开展了 20 年。 2000 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在云南省范围内开展“云 南亚洲象及栖息地保护项目”。IFAW 通过与各方通力 合作,在云南省亚洲象保护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云南亚洲象保护行动在预警监测、科学研究、社区发 展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模式。 在 IFAW 和当地林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努力下,普 洱市政府于 2001 年在全市范围内颁布一项新的 5 年禁 猎通告,有效推动了该地区对亚洲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 保护工作10 11 四、保护基金为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 搭建了合作平台,更有利于多方参与环境治理 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 (CEPF) 成立于 2000 年, 主要目的是推动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 (NGO)、学术机构和私营企业保护全球热点地区的生物 多样性。CEPF 的投资策略是配合国家政策,通过向公 民社会 ( 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私营企业与个人等 ) 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来提高他们参与该地区保护 工作的能力。CEPF 资助数额较小的、实地的保护项目, 从中培养保护工作的领导人物,提高他们的能力,把生 物多样性作为基调融入到发展的大环境中去。 2002-2008 年期间,CEPF 在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 样性热点地区五年内 , 投资了 650 万美元,46 个公民社 会组织和机构。还有 8 位个人获 CEPF 直接资助。 例如,在 CEPF 的资助下,TNC 在滇金丝猴分布廊 道内开展“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项目通过建立保 护区、社区、政府间交流平台,确保各方行动协调,并 共同参与“中国滇金丝猴保护行动计划”的起草工作, 为未来建立滇金丝猴生态走廊带以实现全境保护做准备。 项目还对全球环境基(GEF),环境综合发展项目 (ICDP)进行巩固,帮助保护区建立保护区监测与巡护 体系,巩固社区共管成果,并推广社区保护地,以拯救 未被保护区覆盖的猴群。在滇金丝猴的廊道中,CEPF 还支持了白马雪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以促进白马雪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20072019 年,CEPF 重点资助中缅生物多样性热 点地区的保护工作,共投入逾 2500 万美元,在扶持社 会组织成长,推动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提供了 有力支持。2009 年,GEF SGP(小额赠款项目)中国项 目成立,在云南共支持了 23 个项目,主要涉及物种及 栖息地保护、 社区保护地的建立、 湿地保护、 水源林保护、 自然圣境的调查、 社区保护地能力建设、 气候智慧型农业、 农林复合经营、火灾迹地的植被恢复、推广可再生能源 减少森林砍伐等。 GEF SGP 在生物多样性重点领域的工作重心,是支 持当地社区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及村规民约,在此基础 上建立和发展由当地人集体治理的社区保护地。通过社 区为主体的方法,在云南保护了约 24254 公顷生物多 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地区及重要的生态系统。同时,GEF SGP 还支持项目开展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 10 个自然圣 境和社区水源林的调查,支持重点景观区域内社区为主 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因 GEF 保护环境和提高社区生计的目标与地方政府 一致,很多项目都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为 NGO 和地方政府间搭建了合作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环境治理 模式。GEF SGP 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社区成为自 然资源保护者、用生态保护手段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社 区内生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国内保护机构与基金会,开始越来越 多参与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工作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和国内保护机构,也 参与到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中。这些民间 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在云南生物 多样性的研究、 保护和传播上, 都做出了诸多贡献和努力。 基于社区保护是国内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目标,包括社区参与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与促进社区的发展。在中国一些地区,如果形成了特有 的自然保护传统, 也就形成了众多事实上的社区保护地。 社区保护地不单纯以“自然保护”为目的,而是以当地 社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从而实现社区从保护中 受益的目的。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 2007 年成立以来,基于科学 与文化,与在地伙伴携手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 态价值,解决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处的问题。近年在 云南开展了多个以社区为主体的物种调查和保护行动。 此外,中国自然保护的明星物种滇金丝猴有些种群 在保护区周边或之外, 社区已成为滇金丝猴保护的关键, 云南省德钦县巴美村就是这些社区保护地中的一个。 云南不少地方的确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文化内 涵都很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在云南本土也出现了致 力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村社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 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 统知识研究会(CBIK);致力于向社会传播藏族文化, 保护本地区特有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向藏族宣传和教 育传统文化与环保概念的卡瓦格博文化社以及扎根于乡 土、致力于山地民族精神家园守护、乡土传统基因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农耕保护的普洱火塘文化社;以 及还有由社区伙伴、腾冲分局、大塘老年协会共同推动 的以社区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致力于 推动社区层面可持续发展、发掘和培养社区内生力量, 探索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和方法的“梦南舍”,通过借 助“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继续推动布朗族村民传承 民族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在参与交流的布朗族村寨中, 对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弘生物多样性民族传统知 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现 代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现代自然保护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在社区发展方面,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生计,农业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十分重要。此外,保护农业生物多样 性不仅关乎农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还可弥补自然保 护地空缺。致力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深耕在云 南农业社区,主要负责开展农药风险教育倡导,及生态 农业实践与探索的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以及在 多机构支持下, 纳西山地社区建立的农民种子网络等等。 保护某一个种群,同时也是致力于保护它们所在的 栖息地。云山保护(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就是旨在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普宣 传,促进濒危长臂猿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还有 致力于云南高山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长江上游 水源涵养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阿拉善 SEE 西南项目中 心, 也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 不仅保护绿孔雀的种群, 还保护它所在的栖息地。 与此同时,国内保护机构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合作, 根据各自机构的特点,联合多方力量进行保护,相互支 持与补充。为保护那仁、萨勇区域的滇金丝猴种群,多 家社会组织及研究机构纷纷在当地开展了社区帮扶、科 学调研等项目,其中野性中国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持 续在当地进行联合保护。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上,除 了以上各种接受外来资助的形式,本土也有机构结合当 地资源状况和特点,开始探索自我发展的道路。高黎贡 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是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 样性保护协会,促使百花岭依靠观鸟向导这个行业带动 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曾经的狩猎者和盗伐者逐步转 变成森林与鸟类的保护者。 除了以上具体的保护工作,有些民间机构还致力于 通过借助自身的平台资源,吸引社会各界资源投入生物 多样性保护工作,也给本地同行提供了诸多支持。云南 省绿色环境发展基会,不仅长期致力于云南濒危野生动 植物保护、森林植被恢复、社区可持续发展事业。自 2008 年成立以来,还充分利用公募平台与企业、境内外 环保组织和公众合作,在资助极小种群珍稀濒危物种保 护,森林碳汇和农村减排、消除碳足迹植树、农村能源 替代等 170 多个项目都做出了明显成效12 13 在以下部分中,将会有具体案例介绍他们 所做工作。 在云南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 首先,云南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绝大多数生态 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自 1958 年建立西双版纳自然 保护区以来,云南省已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世界 自然遗产、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地质公园、 自然保护区小区等为补充的保护体系、保护体系日趋完 善;除各类保护地以外 ,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 1260.48 万公顷 , 占国土面积的 32.0%;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湿 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 , 涵养水源、 维持生物多样性、 净化水质、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草地生 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退化生态系统也得到修复 。 其次,物种就地与迁地保护网络不断完善 , 一批珍 稀物种数量增多:多年来 , 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重大生态工程等就地和 栖息地恢复措施 , 辅之以迁地保 护 , 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 中有升 , 分布范围扩大 , 生境与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物种就地、近地与迁地保 护网络不断完善 ;重点保护物种繁育回归成效良好 ;物 种受威胁状况也得到全面评估 。 再次,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鉴定评价卓有成效:通 过种质资源库 ( 圃 )、保种场、保护区等建设 , 云南动植 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 保护 体系不断完善。;种质资源收集保藏持续增加 ;种质量 资源评价、驯化也进展顺利。 总之,通过云南省政府,及其支持下社会各界过去 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 成效, 为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14 15 从社区实践到政策倡导 世界自然基金会白马雪山综合保护项目 引言:白马雪山综合保护项目是中国“社区共管”保护模式的最早践行者之一,项目采用参与式工作方法,以 社区为基础,在提高社区可持续生计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同时,支持和推动一系列森林资源培育管护活动,强化社区 居民对森林资源的拥有感和责任感。项目不但调动了村民参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积极性、锻炼提升了保护区管 理人员开展社区共管工作的能力,也对社区共管在国家范围内的推动和促进相关政策支持环境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共管;资源利用;生计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概括及项目背景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于 1983 年成立,1998 年升为 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 州的德钦、维西两县境内,总面积 281640 公顷。保护 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 然遗产”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多 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区,是保护以滇金 丝猴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横断山 脉高山峡谷典型的山地森林植被及自然景观以及长江、 澜沧江中上游水源林的自然保护区,在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优先保护地,对中国乃至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白马雪山保护区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较完整 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 为丰富,这里是全球 200 个重点生态区域之一。 保护区 内分布有兽类 103 种,鸟类 336 种,种子植物 120 科 4 0 9属7 5 4种, 其 中 有2 2种 国 家I级 和4 4种 国 家I I级 保护动物,

注意事项

本文(云南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pdf)为本站会员(团团)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