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系列研究之十: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pdf
1/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 宏观研究类模板 宏 观 经 济 报告日期: 2021 年 10 月 25 日 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 碳中和系列研究之十 报告导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 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 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的工作目标,是我国碳 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中代表“ 1”的纲领性文件,未来系列产业政策均将 围绕这一指导精神展开。 意见明确 2060非化石能源占比 80% 意见 与此前规划相比: 一是明确 206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80% 。 本次意 见关于 2025 和 2030 年的数量型目标基本延续十四五的指标体系; 2060 年的目标 则化繁为简,数量型指标方面仅明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说明该 项指标是未来目标体系演化的核心,也是系列产业政策推行围绕的重点。 二是对于碳 汇碳捕捉的要求相对弱化。 强调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于碳中和更加强调排 放端的管理,核心理念仍然是基于现有各项新能源技术基础的线性外推。 碳达峰将带来产业变革 双碳推进过程中,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低碳材料、 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式,这个过程将带来 大规模的产业变革,经济发展模式将由能源依赖转为技术依赖,随着生产材料、技术 的转型升级,除行业自身外,其对上下游相关行业均会产生相应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但各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尚存不确定性,仍有待“ N”的发布进一步明确。 1+N体系未来仍会出各大行业双碳具体政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领域和行业之广,需要各行业协同行动, 预计“ 1+N”体系未来仍 会出各大行业双碳具体政策。意见中也明确提及“制定能源、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当 前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已拉开序幕,重点行业减碳路径渐明晰。 既注重能源也注重能效 其一,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经。二氧化碳排放 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消费,减少碳排放的重点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在双碳目标的实 现过程中,中国能源结构将出现重塑。其二,推动能源高效化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 率,也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意见明确提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 降碳 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提升能效本质上是提升单位能源的经济效益, 即每单位能源能生产更多的 GDP,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逐步“脱钩” 的重要举措。 节约优先是重要原则 节能优先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的工作原则,我们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升能源利用 效率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 效率是实现节能优先原则中的关键。我们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或是提升能源利用效 率的重要助力。 氢能发展不可小视 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我们认为,意见肯定 了 发展氢能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性。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碳中和 的多个领域都大有可为,未来氢能的发展不可小视。 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关键 我们认为,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双碳工作中的关键步骤。一方面,从有利于节 中 国 宏 观 专 题 研 究 分析师:李超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520030002 邮箱: 分析师:孙欧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520070006 邮箱: 分析师:张迪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520080001 邮箱: 联系人 : 林成炜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120080050 邮箱: 联系人:张浩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120070054 邮箱: 联系人:潘高远 执业证书编号: S1230121070015 邮箱: Table_relate 相关报告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2/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增加高耗能行业用电成本,用市场化的方式促进企业进行节 能减碳甚至淘汰出清一部分双高企业。另一方面,随着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未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通过价格优势打破煤电 的垄断地位,向 206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的目标 迈进。 对外开放把握全球碳中和的出口机遇 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中,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 着巨大的货物及服务贸易需求,中国迎来巨大的出口机遇,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打造 高质量的绿色贸易体系,需要在产品、企业、政策、行业等方面进行改革。 绿色城市更新带来基建投资遇 双碳意见要求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在现有城市更新计划之上绿色城市 更新可能引领新方向,进而带来绿色投资的发力,重点聚焦三方面, 1)城乡建设和 管理模式低碳转型。 2)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 3)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推动能源清洁 化、 低碳化。绿色城市更新的发展需求决定了绿色投资的发展,可能驱动相关的基建 和地产投资。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是意见中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是综合立体交通网、节能 低碳型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交通体系 的绿色再造。我们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从交通工具端降低碳排放或是绿色交 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发力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充电桩等 相关产业链发展有望提速。 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重大 意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主体责任 。一方面通过 “党政同责”明确领导人职责,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责任。另一方面鼓励 各地率先达峰,我们认为这一考核机制将极大促进地方政府的推进落实意愿,同时也 需谨慎未来政策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的风险。 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将是重要宽信用工具 我们认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将是重要的宽信用工具,预计年内大概率落地,碳 减排工具结构上可能类似 TMLF,通过设定更低的利率起到定向降息作用,操作频率 上也可能以季度为频率常态化投放,此工具的落地将加速减碳贷款投放,除了推动明 年一季度“四箭齐发”扩信用,也将是未来重要的宽信用工具,碳减排信贷并未设置 行业门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及传统行业企业材料、设 备、技术的更新均对应着新增的资金需求,碳减排信贷将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并 通过其杠杆效应,有助于带动信用扩张。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3/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正文目录 1. 意见明确 2060非化石能源占比 80% . 4 2. 碳达峰将带来产业变革 . 4 3. “1+N”体系未来仍会出各大行业双碳具体政策 . 5 4. 既注重能源也注重能效 . 6 5. 节约优先是重要原则 . 7 6.氢能发展不可小视 . 7 7.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关键 . 8 8.对外开放把握全球碳中和的出口机遇 . 8 9.绿色城市更新带来基建投资 . 10 11.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较大 . 11 12.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将是重要宽信用工具 . 11 图表目录 图 1: 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 . 6 图 2: 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 . 7 图 3: 氢能产业链示意图 . 8 图 4:各国碳中和进程一览 . 9 图 5: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框架 . 10 图 6: 2025 年至 203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发展路线图 . 11 表 1: 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 . 4 表 2: 意见强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 5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4/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意见明确 2060非化石能源占比 80% 2021 年 10 月 24 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 明确 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的工作目标,并提出 坚持 “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 险 ”的工作原则。 我们认为该文件是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 ”中代表“ 1”的 纲领性文件,未来系列产业政策均将围绕这一指导精神展开。与此前规划相比,我们认 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明确 206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80% 。 本次意见的主要目标中提出关于 2025 年的系列目标基本与此前十四五规划一致; 2030 年的目标也是在 2025 年的体系基 础上提出更高要求; 2060 年的目标则化繁为简,数量型指标方面仅明确“非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达到 80%以上”,说明该项指标是未来目标体系演化的核心,也是系列产业政策推 行围绕的重点。 二是对于碳汇碳捕捉的要求相对弱化。 如上文所述,本次意见更加强调提高非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于碳中和更加强调排放端的管理, 核心理念仍然是基于现有各项 新能源技术基础的线性外推, 依靠 碳汇碳捕捉 吸收 碳 相对弱化。 表 1: 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 考量 因素 描述 2025 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 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到 180 亿立方米, 2030 年 实现碳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 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 190 亿立方米, 2060 年 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 资料来源:国务院,浙商证券研究所 2. 碳达峰将带来产业变革 意见强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具体包括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坚决遏制高耗 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几项规划,提出“制定能源、钢铁、有色 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发展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 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认为双碳推进过程中,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 数字化转 型是必然趋势,低碳材料、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碳 排放的主要方式,这个过程将带来大规模的产业变革,经济发展模式将由能源依赖转为 技术依赖,随着生产材料、技术的转型升级,除行业自身外,其对上下游相关行业均会产 生相应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但各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产业转型、变革的路径尚存不确定性,意 见全文并未清晰给出“先立后破”(“立”指积极发展新能源,“破”指淘汰落后产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5/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能)的明确顺序,作为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中的“ 1”,意见提供了系统 谋划、总体部署,各行业具体改革方案仍有 待“ N”的发布进一步明确。 表 2: 意见强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具体要求 (六)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 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 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 水平。 (七)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 项目盲目发展 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 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 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 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八)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 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第五代移动 通信( 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3. “ 1+N”体系未来仍会出各大行业双碳具体政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领域和行业之广,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 各行业协同行动,预计“ 1+N”体系未来仍会出各大行业双碳具体政策。 7 月 30 日召开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 2030 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我国将发布碳达峰、碳中和“ 1+N” 的政策体系,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该 政策体系将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等十方面采取加速转型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本次意见中也明确提及“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 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当前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已拉开序幕,重点行业 减碳路径渐明晰。 7 月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 影 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提出,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七地将组织开 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涉及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 2021 年 12 月底前,试点地区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 制。 2022 年 6 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 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推出将加速全国各行业双碳目标具体方案的制定,预计“ 1+N” 体系下仍会出各大行业具体政策。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6/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图 1: 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 资料来源: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2021 北京峰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发言 , 浙商证券研究所 4. 既注重能源也注重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经 。意见提出“积极发 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 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于资源禀赋特点,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体系 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排放占 49%,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消费,减 少碳排放的重点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占比。据全球能源 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中国能源结构将出现重塑,化石 能源占比将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将实现快速提升, 2020 年至 2060 年风能在能源消费 总量中的占比有望从 13%升至 31%,太阳能占比有望从 11%升至 47%。 推动能源高效化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 。意见把提 升能效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提 升能效本质上是提升单位能源的经济效益,即每单位能源能生产更多的 GDP。我国自“十 一五”开始将单位 GDP 能耗降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之一,“十四五” 也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纳入核心指标。要实现碳达 峰, 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逐步“脱钩”,提高能效则是实现“脱钩”的重要举 措与主要途径。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7/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图 2: 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 资料来源: 中国 2030 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 2060 年展望 , 浙商证券研究所 5. 节约优先是重要原则 节能优先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的工作原则,我们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提升能源利用 效率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 意见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 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并强调 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 行全面节约战略 。 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是实现节能优先原则 中的关键。在能源利用效率目标上,意见指出, 到 2025 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大幅提升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到 2030 年, 重点耗能行业能 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 2060 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我们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或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助力。一方面,通过 提升 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 ,有助于协调区域之间、重点行业之间 的能源调配,有效利用能源避免结构性的过剩或短缺情况;另一方面,在传统高耗能行 业中, 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精准管理和优化高耗 能行业各生产环节中的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 6.氢能发展不可小视 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并强调要“加强氢能生 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我们认为,意见 肯定了发展氢 能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性,未来氢能的发展不可小视 。 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碳中和的多个领域都大有可为 ,也 体现出国家并不 愿 意 完全依靠电作为发展 方向 。首先,氢能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不仅可以替代 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亦可以弥补电池重量大、充电慢的弱点,在飞机、轮船等长途 运输领域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其次,氢气是良好的工业还原剂,用绿氢代替焦炭作为 13% 11% 17% 49% 5% 2% 3% 0% 21% 27% 15% 27% 5% 3% 2% 0% 31% 47% 10% 0% 4% 3% 2% 3% 0% 10% 20% 30% 40% 50% 60% 风能 太阳能 水电 煤炭 天然气 核电 生物能及其 他 氢能源 2020年 2030年 2060年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8/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还原剂可以大幅减少炼钢过程中的碳排放。另外,氢气与天然气类似,易于转换成电能 和热能,可以用来发电和供热等等。 图 3: 氢能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7.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关键 意见提出,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等能源 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我们认为,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双碳工作中的关键步 骤。 一方面,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高耗能行业用电成本,用市场化的方式促进企业进行节 能减碳甚至淘汰出清一部分双高企业。另一方面,随着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 本不断下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未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通过价格优势打破煤电的垄 断地位,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促进“风光” 等 领域 的新科技突破 , 助力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实现,向 206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的目标迈进。 8.对外开放把握全球碳中和的出口机遇 全球碳中和孕育巨大出 口机遇。 碳中和是全球性命题,从各国已经公布的碳中和时 间点安排来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旨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剑指 2060 年,在全球碳中和的进程中,我们认为中国存在巨大的出口机遇。首先, 21 世纪初 就开始推进碳中和的美欧经济体,受环保、能源、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律影响,出现了制造 业空心化和产业转移,较为依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供给。其二,在全 球价值链中,中国是连接上游原材料国和下游消费国的重要制造国,全球尤其是发达经 济体碳中和进程的投资会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出口。其三,全球碳中和进程需 要全球性 产业绿色发展,产生了大量对应的劳动力、技术、产品、能源等需求,意味着各国在绿色 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合作需求,孕育着巨大的货物及服 务贸易需求。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9/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图 4: 各国碳中和进程一览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坚持对外开放,打造绿贸体系,把握出口机遇 。在全球碳中和孕育的巨大贸易机遇 下,我国把握出口机遇的关键在于打造高质量的绿色贸易体系,需要在产品、企业、政 策、行业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 绿色产品,建立分级贸易产品体系,通过鼓励类、许可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等产品目录、 标准进而引导、发展绿色产品供给。其次, 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 口 ,通过关税、产品标准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对出口额大而又高污染行业中的高污染产 品加征出口环境关税如纺织品、化工产品、纸制品等逐渐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 产品的出口比重以缓 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 。第三,绿色贸易体系背后需要绿色产业 体系的支撑,在培育国内绿色产业的同时, 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 服务等进口 ,依托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 和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中,鼓励海外 资本进行绿色投资。我们认为打造多层次的绿色贸易体系有助于我国把握全球碳中和带 来的出口机遇。 国家 / 地区 年 状态 发展程度 国家 / 地区 年 状态 发展程度 阿根廷 2 0 5 0 联合国提交计划 发展中 哈萨克斯坦 2 0 6 0 联合国提交计划 发展中 澳大利亚 2 0 5 0 承诺巴黎协定 发达国家 卢森堡 2 0 5 0 讨论中 发达国家 奥地利 2 0 4 0 政治协议达成 发达国家 马绍尔群岛 2 0 5 0 承诺巴黎协定 发展中 比利时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墨西哥 2 0 5 0 讨论中 发展中 巴西 2 0 6 0 联合国提交计划 发展中 尼泊尔 2 0 5 0 承诺巴黎协定 发展中 加拿大 2 0 5 0 政策讨论 发达国家 荷兰 2 0 5 0 讨论中 发达国家 中国 2 0 6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展中 新西兰 2 0 5 0 已立法 发达国家 智利 2 0 5 0 讨论中 发展中 挪威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哥伦比亚 2 0 5 0 讨论中 发展中 葡萄牙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哥斯达黎加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展中 苏格兰 2 0 4 5 已立法 发达国家 丹麦 2 0 5 0 已立法 发达国家 新加坡 2 0 5 0 联合国提交计划 发达国家 埃塞俄比亚 2 0 3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展中 斯洛伐克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欧盟 2 0 5 0 政治协议达成 - 南非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展中 斐济 2 0 5 0 承诺巴黎协定 发展中 韩国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芬兰 2 0 3 5 政治协议达成 发达国家 西班牙 2 0 5 0 立法中 发达国家 法国 2 0 5 0 已立法 发达国家 瑞典 2 0 4 5 已立法 发达国家 匈牙利 2 0 5 0 已立法 发展中 瑞士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冰岛 2 0 4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东帝汶 2 0 5 0 讨论中 发展中 德国 2 0 5 0 已立法 发达国家 英国 2 0 5 0 已立法 发达国家 爱尔兰 2 0 5 0 政治协议达成 发达国家 乌拉圭 2 0 3 0 承诺巴黎协定 发达国家 日本 2 0 5 0 纳入政策议程 发达国家 梵蒂冈 2 0 5 0 联合国提交计划 发达国家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10/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图 5: 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框架 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 , 浙商证券研究所 9.绿色城市更新带来基建投资 十四五规划提出城市更新计划,关注存量更新对投资的支撑作用 。 2020 年十四五规 划提出城市更新计划,意味着城镇化与固定资产投资的逻辑从增量开始向存量变化,现 有城市环境、住房、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各方面的升级改造会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积 极拉动,具体来看可能反映在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的完善和再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排洪供水、供暖供热等公共设施的更新升级等等,我们认为在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和 新型城镇化道路下,城市更新计划将成为影响地产、基建投资的长期变量。 绿色城市更新引领新方向 ,带动绿色投资发展 。双碳意见要求提升 城乡 建设绿色低 碳发展质量 ,我们认为在现有城市更新计划之上,绿色城市更新可能引领新方向,进而 带来绿色投资的发力,重点聚焦三方面, 1) 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 ,关注城乡建 设过程中的低碳要求,一方面提升城市生态、通风廊桥等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严控公 共建筑、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高能耗建设。 2)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 , 推进城镇既有建筑 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通过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等手段对建筑低 碳发展进行评估,进而开展更新再造,更新过程更多推动低碳建材的使用和建筑材料的 循环利用。 3)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推动能源清洁 化、低碳化,通过 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 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 , 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 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我们认为,绿色城市更新的发展需求决定了绿色投资的发展, 可能驱动相关的基建和地产投资。 10.积极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是综合立体交通网、 节能低碳型 交 通工具、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交通体系的绿色再造。 我们认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从交通工具端降低碳排放或是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中的重要发力点。 2021 年 9 月,在绿色“一带一路”与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论坛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11/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上,国合会委员、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提到,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 10.4%,其中公路运输、海路运输、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分别占交通运输碳排量 87%、 6%、 6%和 0.68%,公路运输是交通碳排的工作重点。 可见,实现公路运输交通工具的节能低 碳化更有助于推动交通部门的减碳进度。 在双碳目标下,交通部门需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 有望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生产链条长,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在新能源汽车新增需求及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下,充电桩等相关产业链有望跟随进入跨越 式发展阶段。意见中指出,应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 。当前 我国充电桩建设离 国家提出车桩比 1: 1 的目标还有明显的差距 ,未来有望提速。 图 6: 2025年至 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发展路线图 资料来源: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 , 浙商证券研究所 11.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较大 意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主体责任。 在五大工作原则居首的“全国统筹”中提出“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 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 峰”。在实施层面进一步强调“压实地方责任”,要求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举措,自 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一方面通过“党政同责”明确领导人职责,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责任。另 一方面鼓励各地率先达峰,我们认 为这一考核机制将极大促进地方政府的推进落实意愿, 同时也需谨慎未来政策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的风险。 12.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将是重要宽信用工具 对于政策机制方面,意见强调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提出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 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 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等支持政策。我们认为碳减排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12/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货币政策工具未来将是重要的宽信用工具,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 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 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这是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精准直达方式支 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的发展, 减少 经济和信用扩张过度依赖房地产和 传统 基建。 同时,央行也注重发挥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 金促进碳减排。 我们预计年内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大概率落地,碳减排工具结构上可能类似 TMLF, 初次投放 设定更低的利率起到定向降息作用, 之后 操作频率上可能以季度为 频率常态化投放,规模依据上个季度的减碳信贷投放状况及本季度的投放需求而定。 此工具的落地将加速减碳贷款投放,除了推动明年一季度“四箭齐发”扩信用,也将 是未来重要的宽信用工具, 碳减排信贷并未设置行业门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 中,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及传统行业企业材料、设备、技术的更新均 对应着新增的资金 需求,碳减排信贷将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并通过其杠杆效应,有助于带动信用扩 张。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13/1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股票投资评级说明 以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证券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买入 :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20以上; 2、增持 :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 20; 3、中性 :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 10之间波动; 4、减持 :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以下。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以上; 2、中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 10%以上; 3、看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 300 指数表现 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 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 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 Z39833000) 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 “本公 司 ” )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 没有将变更的信息和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作参考之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仅反映报告作者的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 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 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 /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本公司的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 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 /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 资产管理公司、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布、传播本报告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的 风 险。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浙商证券研究所 上海总部地址:杨高南路 729 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 1 号楼 25 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 8 号富华大厦 E 座 4 层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 33 层 邮政编码: 200127 电话: (8621)80108518 传真: (8621)80106010 浙商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