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碳资产白皮书.pdf

  • 资源ID:125965       资源大小:4.52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碳资产白皮书.pdf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已明确提出null 2030年碳达 峰、2060年碳中和null的目标,将加速各行各业围绕低碳转型在战略、业务 及产品等维度做出调整和能力提升。实现碳中和,不能单纯依靠现有技术 和模式,需要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持续开发低碳技术。 碳资产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元素。投资开发前瞻性减排技 术、布局综合效益高的优质自愿减排项目,是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 机遇。同时,企业还应当及时洞悉低碳发展的趋势,充分借助碳交易机制 等市场化工具,有效管理和提升碳资产价值。 碳中和国际研究院由国际、国内生态环保、经济金融、实业科技等各界专 家智库组成,致力于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推动应对气候变 化的国际合作。未来,我们愿与全球专家、企业深入交流、密切合作,持 续创新低碳发展技术与模式,促进碳资产定价,助力全球碳中和。 碳资产白皮书2 傅成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 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创始院长 致辞 3碳资产白皮书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推进,企业亟需建立绿色、韧性的发展模式。碳资 产,即减碳增汇活动的价值发现过程将改变国家、企业乃至个体的发展模 式,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市场主体对减排量的需求增加, 碳资产价值将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对企业的减排策略、总资产价值等产生 重要影响。 碳资产有望成为继数字资产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资本,但目前,企业开发管 理碳资产仍有诸多挑战。为扩大有效碳资产规模、促进企业低碳转型,我 们提出碳资产三要素的框架,即提高碳资产底层数据质量、高标准开发减 排技术,以及培育多层次的碳交易机制。 普华永道是最早提出绿色金融的机构,自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国际碳排放 贸易协会(IETA)温室气体市场情况调研。作为null碳中和null的研究者、践 行者,普华永道希望通过此白皮书倡导市场关注碳资产的长期价值,围绕 数据、技术、交易三维度,提前部署,充分发挥碳资产在企业、区域乃至 国家净零排放中的作用。未来,普华永道中国将继续携手广大碳资产合作 伙伴,共同促进碳资产在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碳中和中的作用。 致辞 张立钧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主管合伙人 4碳资产白皮书 第1章“碳中和”背景下的碳资产 1.1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1.2 “碳中和”影响深远,任务艰巨 1.3 碳交易是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 1.4 欧盟碳交易市场:目前发展最成熟的碳交易市场 1.5a 中国碳市场:强制市场平稳运行 1.5b 中国碳市场:自愿市场空间广阔 第2章碳资产的三要素模型 2.1 碳资产模型构建 2.1a 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基础,MRV体系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要素 2.1b 技术:大力发展减排潜力高的低碳技术,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估值 2.1c 交易:完善交易规则提升碳资产价值,激发市场活力 2.2 “碳中和”加速企业“净零碳”,凸显碳资产稀缺性 2.3 随着“脱碳”进程加速,减排量需求增加,碳资产规模增加 目录 第3章碳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破局之道 3.1 数据:应当加强管理高质量碳数据,保障减排量可测量可核查 3.2 技术:发展高成本低碳技术,扩大全社会整体减排量 3.3 交易:提高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优化交易规则,提升碳资产金融属性 结束语 附录 附录1:全球自愿减排交易量持续走高,2019年再次突破1亿吨,是有效的补充市场 附录2:新能源、森林和土地利用类项目成为全球范围内交易项目的主力 附录3:全球自愿减排交易需求量将在未来10至30年内陡增,最高将达到每年7-13Gt 附录4:未来自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企业应挖掘与培养优质项目,投资开发低碳清 洁技术 附录5:基于自然解决方案项目案例: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沙漠造林自愿减排项目 附录6:减排技术所处发展阶段概览 附录7a:主要自愿市场机制概览官方机制 附录7b:主要自愿市场机制概览非官方交易平台 附录8:缩写词表 附录9:引文列表 null碳中和null背景 下的碳资产 一 6碳资产白皮书 1.1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对气候变化逐渐 形成了科学的认知和系统性的治理架构。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承 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 关心的问题,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为 39个发达国家规定了明确减排目标,2005 年欧盟建立了第一个多成员国参与的排放交 易体系(EU-ETS),2008年英国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拥有法律约束力 的长期构架的国家。 2015年,18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巴黎协 议,明确了气温控制的null硬指标null:本世纪 末温升不超过2,才能尽可能避免大面积的物 种灭绝,以及饥饿和水短缺等风险 1 。然而,科 学研究表明 2 ,为了避免灾难性气候事件发生概 率,应该将温升控制在1 .5以内。2021年8 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 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对未来几十年内超过1 .5的全球升温水平的可 能性进行了新的估计,指出除非立即、迅速和 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将升温限制 在接近1 .5或甚至是2将是无法实现的 3 。 截至2021年3月,58个国家已承诺到2050年 实现碳中和(或称为净零排放) 4 ,占全球温 室气体排放量一半以上。中国提出2060年碳 中和目标,并将该目标纳入null十四五null规划 建议当中。 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将举行第26届联合 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6) 5 ,缔约国将对目前 气候治理做出评估和总结,在加大减排力度和 速度上做出承诺,同时探讨碳交易机制、欠发 达地区补助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新 能源等议题。 1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IPCC 2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IPCC 3 How Do Countries New Emissions-reduction Plans Stack Up?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4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 5 Climate Change: What is COP26, and why is it happening in Glasgow in 2021? BBC 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7碳资产白皮书 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实施将对能源体系、金融系统以及企业发展模式产 生深远影响。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部门,钢铁、建材、有 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排放约束 6 ,减 排任务艰巨且紧迫。金融业也面临新的挑战,监管合规压力上升,金融 机构在满足信息披露、压力测试等方面难度加大,亟需提升气候变化相 关风险管理能力、创新可持续金融产品和服务。 普华永道2020年12月发布的null2020净零排放经济发展指数null(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0)指出 7 ,实现1 .5的目标亟需提高投资规模,即 碳强度平均每年下降11. 7%,大约是2019年(2.4%)的五倍(图1)。 受疫情影响,2020年碳强度下降率超过7% 8 。然而,伴随经济复苏活 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反弹,低碳转型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部分国家已经实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例如英国、德 国、日本、美国等 9 。众多企业提出了自身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截至 2021年8月,超过1700家企业公开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其中715家设定 了实现1 .5目标的减排目标 10 。 图1普华永道2020净零排放经济发展指数 碳强度(吨 CO 2 / 百万美元 G DP ) 6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 境部 7 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0,普华永道 8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9 21 Countries Ar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While Growing GDP, Ecosystem Marketplace 10 Science Based Targets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 2070 2080 2090 2100 1.2 “碳中和”影响深远, 任务艰巨 2度情景下 减碳率 1.5度情景下 减碳率 2019年全球 碳强度降低 2.4% 7.7%/年11.7%/年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8碳资产白皮书 1.3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政府普遍使用节能减 排、新能源补贴和碳定价等政策组合。碳定价 政策主要包括财税政策(如碳税、能源税)以 及市场化手段(如碳交易机制)。 碳定价机制旨在纠正具有负外部性的经济行 为,把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破坏或损失转回给 有责任有能力减排的相关方,使得社会效益最 大化。通过政策工具赋予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权 或减少的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经济价值,使其 成为一种有价资产。 碳定价不仅有助于提升清洁能源的利润率, 使得通过更高的能效赚取更大回报成为可 能,赋予低碳产品更高竞争优势,还有助于 引导社会关注森林等吸碳、固碳能力。碳定 价本身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复杂驱动因 素,还需整合法规、标准、激励机制和教育 计划,并制定和实施其他措施。新冠疫情加 速全球可持续韧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市场化 手段来约束温室气体排放变得至关重要。 碳交易机制有很多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基于 总量控制与交易的强制碳市场(Compliance Market)交易和基于碳信用的自愿碳市场 (Voluntary Market)交易。 总量控制与交易(强制碳交易)政府设定 一定时期内的排放限额分配给控排企业,并 允许其在确保履约的前提下,通过竞价的方 式获取或转让配额。总量控制包括绝对排放 量控制和碳强度控制,分配方案分有偿和无 偿,不同行业的分配方案有所不同。欧盟的 EU-ETS是这类机制的典型。 碳信用(自愿碳交易)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 量(或称为:自愿交易碳信用额)可出售给企 业、机构或个人用以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自 愿减排量需经主管部门审批和专业机构核证才 可签发。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最主 要的自愿交易机制,也是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 的补充(参见附录7主要自愿市场机制概览)。 碳交易是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 null碳市场向重点排放企业和全社会发出 了明确的碳价信号,直接促进利益相关 方的低碳选择,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对于企业而 言,碳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 减排的动力。企业要充分利用碳市场所 提供的低碳发展机遇,需要提升自身对 碳市场的认识和技术能力,而这需要企 业的最高决策者、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的 共同努力,需要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体 制机制。null 段茂盛, 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EU-ETS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14个行业,超 过10000个大型能源的设施(主要包括发电站 和工厂)以及航空公司的碳排放 11 ,涵盖欧盟 约40%的温室气体排放(图3),显著高于全球 16% 12 的整体覆盖水平。 9碳资产白皮书 欧盟制定了20%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目标年为 2020年基准年为1990年,截止2019年已经减排 24%(图2),欧盟气候行动发展报告 11 显示,欧 盟排放权交易机制(EU-ETS)对减排贡献突 出,其涵盖部门中下降幅度最大为25%,非EU- ETS覆盖部门排放基本不变。 1.4 2020年EU -ETS的碳交易额达到2013亿欧元,占 全球碳市场份额的88% 13 (见图4)。目前EU- ETS的碳价有效性、碳价稳定性、碳价权威性 均较为成熟完善。衍生产品主要有碳远期、碳期 货、碳期权和碳互换,极大地提高了欧盟碳市场 的流动性。 1990 2005 2019 2020e 4.91 4.65 3.75 -24% 3.38* 内环:交易量 外环:交易金额 欧盟,2013亿欧元其他,18亿欧元 北美,260亿欧元 60% 11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12 ICAP Status Report 2021,ICAP 13 Carbon Market Year in Review 2020,Refinitiv 图2欧盟-2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GtCO2e) 11 图3 EU-ETS涵盖约40%的欧盟温室气体排放 12 图4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 13 88.0% 78.0% EU-ETS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 EU-ETS未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 欧盟碳交易市场:目前发展最成熟的碳交易市场 40% 60% 10碳资产白皮书 1.5a 中国强制碳交易市场试点已有十余年。2011年 国家发改委宣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 东、湖北、深圳等两省五市设立碳交易试点, 2013-2014年7省市试点相继启动,2016年福建 碳市场启动。 2021年7月16日,中国正式开启全国碳排放权 市场交易。首批纳入2000多家发电企业,覆盖 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之后将按照成熟一个纳 入一个的原则,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 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 在碳市场规模上,8省市的试点市场交易并不活 跃。根据统计,8省市的碳交易试点覆盖了电力、 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 位,每年发放配额约14亿吨 12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 示 14 ,截至2021年6月,试点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 量仅4 .8亿吨,年均成交量不到7000万吨,低于配 额发放量的6 %。 碳交易价格上,各试点市场分割,价格相 差较大,最低不到10元/吨,最高可达70- 80元/吨。截至2021年6月,各省市平均成 交价格约为23. 75元/吨,近两年加权平均 碳价约为40元/吨 14 。 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范围后,预计年覆盖 碳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 15 。到2025年交易价格 在60-75元/吨 16 之间浮动,按照交易量占配额 5%-10%,现货市场交易规模可达到150亿至 375亿元。如果考虑期货和衍生品,交易金额将 大幅提升,有望达到3000亿元。 中国碳市场:强制市场平稳运行 12 ICAP Status Report 2021,ICAP 14 中国碳市场为国际合作增添动力,中国政府网 15 中国八大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一半,中国企业报 16 中国碳论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普华永道分析 11碳资产白皮书 1.5b 自愿碳交易市场主要服务企业购买用以抵消超过 国家控制的排放量,或者满足有意识的企业兑现 资源减排承诺。 中国先后在九个省市成立环境交易所或排放权交 易所(八省市以及仅开展自愿交易的四川省), 并制定审核机构批准注册自愿减排项目(简称 CCER项目)。据公开数据 12 ,2020年中国试点 市场的配额总量为14亿吨,若按照政策限定的自 愿碳交易抵消比例不超过5 %-10%,当年核发的 配额量来看,理论可供抵消的自愿交易量应当在 0.7亿- 1.4亿之间。现阶段,CCER签发量仅0 .5 亿吨,不足实际核发配额量的4%(图5),自愿 市场核证减排量预计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中国已经核证减排量的自愿减排项目主要集中在 新能源板块,如风电、光伏发电、水电,以及农 村户用沼气类(图6)。 在国际市场,2019年新能源及森林和土地利用的 总交易量占自愿市场交易量的80%(附录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森林和土地利用的平均价 格是新能源的三倍多 17 ,市场对于林业、土地, 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NBS)的需求旺 盛,中国自愿减排项目可以在这些领域探索并提 供解决方案。 图5 2020年自愿碳交易市场实际减排总量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政府限定 占比5% 可开发 空间 5283 政府限定 占比- 10% 140,000 核证减排量 7,000 2020年 配额总量 14,000 100% 图6中国自愿碳减排项目已获备案的碳减排量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5.3% 11.9% 光伏发电 274 23.5% 农村户 用沼气 风电 5.2% 水电 34.1% 其他 1,246 629 1,342 1,803 中国碳市场:自愿市场空间广阔 12 ICAP Status Report 2021,ICAP 17 Ecosystem Marketplace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碳资产的 三要素模型 二 13碳资产白皮书 2.1 不同利益相关方对碳资产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义, 如政府 18 定义,碳资产是指碳排放单位所有在低 碳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 和无形资产。国际机构认为,碳资产所涵盖的范 围应当包括任何能在碳交易市场中转化为价值或 利益的有形或无形财产 19 。围绕估值和建模的学 者指出,碳资产可归为配额碳排放权,自愿碳减 排量以及其他衍生品 20 。以碳排放权为出发点进 行扩展外延,碳资产的衍生品可进一步细化包括 碳期权、碳期货、碳保理、碳债券等 21 。 本报告中,将碳资产界定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 的所有资产,既包括在强制碳交易、自愿碳交易 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 放的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也包括通过节 能减排、固碳增汇等各类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 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碳资产的价值。进 而,碳资产价值影响因素可主要归为三大方面, 构建碳资产三要素模型(图7)。 图7碳资产三要素模型 碳资产 碳资产模型构建 18 碳排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DB11 /T 1559-2018),北京政府网 19 Carbon as an Emerging Asset Class,CFA Institute 20 基于影子价格模型的碳资产评估,王豫,东北林业大学 21 碳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宋国乾,云南财经大学 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 数据是基础,MRV体 系 注 是碳市场平稳运行 的基本要素 交易:完善交易规 则提升碳资产价 值,激发市场活力 技术:大力发展减排 潜力高的低碳技术, 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 估值 数据 技术交易 注 MRV是Monitoring(监测)、Reporting(报告)、Verification(核查)的缩写。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数据: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是基础, MRV体系是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要素 14碳资产白皮书 2.1a 碳量永恒的理论null one tone of CO2 equals one tonenull,碳排放核算是一切有 关碳减排策略的基础。 通过收集历史碳排放数据,确定基准值,结合未 来发展计划(例如产量、投资)能够预测未来碳 排放路径,并开展成本收益分析。碳排放数据的 准确性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碳交易行为、所持有 的碳资产价值,甚至关乎企业价值。 碳交易机制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建立MRV体系, 强调依据null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null的原则和 技术体系进行管理、报送和核验,保证碳配额发 放与清缴的合理有效。 监测是指企业按照统一的方法监测与核算自身的 碳排放量,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工艺及设备 水平,能源消耗计量方式和统计口径;报告不仅 支撑碳市场配额分配与履约,其精细程度的提升 也有利于企业挖掘减排潜力;第三方独立机构的 专业核查则确保了实际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 完整。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展开,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 也将构建null国家-省级-市级null三级监管体系 22 , 持续加强对于碳数据质量管理的保障。基于精确 的碳排放数据,企业能够先行识别自身生产经营 过程中的重点碳排放环节、评估和分析减排潜 力,也能够预判碳市场履约和碳资产交易需求, 从而更好地部署减排目标、提高碳资产管理质 量,为企业低碳转型决策提供依据。 22 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技术:大力发展减排潜力高的低碳技术, 开发标准决定碳资产估值 15碳资产白皮书 2.1b 中国3060目标意味着在未来的40年间采取快速且 坚定的转型措施,这也意味着规定的减排量要通 过低碳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和普及来完成 23 。 当减排需求增大时,技术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代 表边际减排成本的碳价则预期升高,气候资本即 投入有更高减排潜力的技术。 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都 可以归为减排控制和排放移除两个视角。其中, 减排控制涉及减少、替代两类技术,即通过高能 效循环利用等减少碳排放,以及使用可再生能 源、绿氢等零碳能源。排放移除包含工业上的物 理捕集和自然方式的固碳增汇两类技术。 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上,中国投入较早 并已取得显著成就,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减排 量也已成为自愿碳市场主要类型。目前,排放移 除技术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需要市场化机制提 升此类碳资产价值,包括将此类技术纳入碳资产 开发标准。 工业手段:据研究 24 ,2060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对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需求为:至 2030年0.2亿4.08亿吨/年、至2050年6亿14.5 亿吨/年、至2060年10亿18.2亿吨/年。但据不 完全统计,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 目总捕集能力300万吨/年。未来CCUS技术用于 碳中和还要依赖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不断 下降,包括将CCUS纳入碳市场,通过碳资产收 益弥补当前成本较高的痛点。 自然手段:国际组织报告分析表明 25 ,到2030 年,全球NBS减碳潜力高达238亿吨/年,其中 约一半(113亿吨/年)的成本低于100美元/ 吨,且具有良好的吸碳固汇效果,但此类项目 的尚未完全被现有碳市场机制所覆盖。目前林 业碳汇项目签发率低,海洋和湿地碳汇方法学 有待开发和完善。因此,需要支持NBS项目方 法学的开发应用,通过完善开发标准提升自然 碳汇的估值,激励气候资本投入该领域。 23 China 2050: A fully developed rich zero-carbon economy,落基山研究所 24 光大证券,CCUS行业跟踪报告:碳中和背景下CCUS 赛道优势显著,我国已具备大规模CCUS工程能力 25 解锁自然的力量|减缓气候变化,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交易:完善交易规则提升 碳资产价值,激发市场活力 16碳资产白皮书 2.1c 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将释放统一的价格信号,一 方面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引导企 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碳排放 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目的。碳资 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也受到政策预期稳定性、政策干预措施、市场 交易制度、交易产品丰富性及企业内部决策机 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26 。 政策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一级碳市 场决定着碳资产的供给。在强制碳市场,碳配 额由政府发放,其纳入门槛设置(纳入行业与 控排企业的多少)、总量设定(配额发放的宽 或严)、配额分配方式(免费或拍卖)、配额 有效期(是否允许结转)等都直接决定了市场 的供给以及初始成本。如欧盟EU -ETS的前两 个阶段,由于不合理的配额发放设计导致配额 大量盈余,市场碳价格始终在低位。此外,价 格控制(如设置价格下限、采取市场稳定储备 机制稳定价格)也将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在自 愿碳市场,减排量签发的数量、速度以及类型 直接影响供给。过去一年中国碳市场CCER价 格持续上升就与CCER暂缓密不可分。 经济是影响碳市场供需的另一大因素。经济形 势上升时,工业、电力等高排放领域生产需求 上升,必然导致碳排放增加、碳价上涨。反 之,如欧盟在EU -ETS第二阶段(2008- 2012)出现的欧债爆发碳价暴跌近零,以及 2020年碳价受疫情影响暴跌,都与经济疲软、 碳资产需求减弱密切相关。 市场交易制度上,抵消机制作为强制碳市场的 灵活履约机制,其比例设置的高低影响市场供 需进而影响碳价。市场主体尤其是投资者的准 入规则及管理方式也将影响碳市场流动性,市 场开放程度越高、交易产品尤其是衍生品(如 远期、期货)越多元,碳市场就越活跃。交易 机构竞价方式(单向或集合)、日涨跌幅设置 等具体交易制度也将影响价格波动。 此外,企业内部决策也影响市场活跃度。中国 碳市场试点时期很多区域碳交易不活跃、集中 在履约期附近就与诸多控排企业没有将碳资产 视为可以主动管理的资产密切相关。 26 2021国内碳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报告,EDF 5 11 30 95 305 490 68 110 200 300 403 520 “碳中和”加速企业“净零碳”, 凸显碳资产稀缺性 17碳资产白皮书 2.2 2018年以来,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 null碳中和null的目标或愿景,其中大部分计划 在2050年实现 27 。 随着国家和地区碳中和承诺的推进,领先企业 也积极参与碳中和以及净零行动中。近两年, 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和承诺净零的公 司飞速上涨(图8) 28 。根据统计,加入联合国 null奔向零碳(Race to Zero)null倡议、做出净零碳 承诺的公司到2030年碳减排目标量达到 825MtCO2e,到2050年碳减排承诺达到 4064MtCO2e,企业净零碳承诺贡献减排量累 计可达5 Gt 29 。 企业在选定减碳目标实践路径后,将通过各种 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对于正常运营过程中实 在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只能通过移除或抵消手 段解决,即借助物理捕集或生物固碳手段移除 碳量,或购买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 自愿减排市场所分析(详见附录1 -4),null净零 碳null驱动下,未来10至30年内,全球自愿减排 交易需求量有望大幅增长,到2050年最多可增 加到100倍,达到每年7-13Gt。但是,预测未 来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CS)和碳减排项目能 提供的碳抵消量却相对有限,且考虑到大部分 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项目所处地区碳市场体 系不成熟,科技相关碳清除类项目的成本高昂 等因素,其中可能只有不到一半的减排量能够 最终进入碳供应市场,碳市场可能面临有效供 给不足的局面。 图8参与SBTi的公司逐年增多,近两年来势头高涨 27 Net Zero Tracker,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28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Annual Progress Report 2020,SBTi 29 2020 breakthrough year for climate action,Race to Zero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2015 20202016 2017 2018 2019 累计承诺净零的公司数量 累计认证目标的公司数量 随着“脱碳”进程加速,减排量需求增加, 碳资产规模增加 18碳资产白皮书 2.3 随着null脱碳null进程的加速,相关行业、产业以及 企业主体对碳减排的需求增加,既有的减排技术 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通过更低碳的技术、更先进 的生产工艺来实现。 如图9所示,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 减排技术(参见附录6减排技术阶段分析),横 轴代表其各自的减排量R,纵轴代表其各自的边 际减排成本。 当社会的减排需求从R1扩展至R2,对应的碳价 格也从P1上升至P2,使得高成本的减排技术获 得支持,整个经济层面的碳资产规模从面积1扩 展到面积2。 碳资产由面积1到面积2的过程尚面临诸多挑战, 尤其体现在碳资产的三大影响要素上,即数据、 技术和交易。 图9碳减排技术边际减排成本示意图 A B C D E 碳价 减排量 R1 R2 P1 P2 2 1 来源:普华永道分析 碳资产管理 的现状问题 和破局之道 三 20碳资产白皮书 3.1 现状问题 30 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9年),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化工大学 31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19年度碳排放报告及核查报告抽样检查和重点检查结果的通知, 深圳政府在线 32 在公司内部,哪个部门(或处室)应当参与到MRV相关工作中,中国碳论坛 数据:应当加强管理高质量碳数据, 保障减排量可测量可核查 披露数量少:2019年中国沪深股市3939家 上市公司中,超过7成企业未发布环境信息 披露相关报告 30 。现阶段企业距离准确统计 碳数据的愿景还相距甚远。 企业指引缺:碳排放计算指引往往从行业角 度出发,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 指南包括24个行业指南,但缺乏落到企业 具体执行层面的指引。这将导致问题,如,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2019年的企业抽样碳 排放报告核查中,发现报告中出现了排放源 识别不清、数据处理有误等问题 31 。 盘点人才无:鲜有企业能够结合企业具体生 产工艺流程,在设施层面配置专业人才支 持MRV流程来保证数据可靠性 32 。 碳排放数据盘点能力欠缺碳数据管理与日常业务融合低碳排放数据核查基础薄弱 融合程度低:碳排放活动涉及到企业经营管 理的各个环节。根据范围1-3碳排放的来源 差异,涉及碳排放的生产经营活动数据往往 归于企业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如:电费、外 购能源电力使用情况往往交由财务、物业、 采购等多个部门,纸张笔墨等办公用品则交 由采购、秘书等部门。这大大增加了碳信息 归整和统计的难度。 协作机制缺:一旦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汇 总报送机制,应当确定每个数据的统一口 径和报送频次,如:电费统一转换成用电 量,每月报送一次等。 核查比例低:根据CDP 2020年中国供 应链报告,60%供应商提供直接运营活动 碳排放数据,但仅9%会披露经过第三方 独立核证的碳排放数据 33 。碳数据可信度 低会影响企业的排放目标制定。 核查范围小:不到37%的企业披露的碳 排放数据中会涵盖供应链上下游碳排放 (范围3)的数据 34 。 时间序列短:企业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碳数 据管理意识。根据CDP官网,从2018 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进行碳披露的企业 新增了2601家,占所有披露企业的近 30% 35 。这些企业大多相对缺少长期碳数 据管理意识与经验。 33 2020年中国供应链报告,CDP 34 Global Supply Chain Report 2020,CDP 35 Companies scores: The A List 2020,CDP 21碳资产白皮书 3.1 破局之道 数据:应当加强管理高质量碳数据, 保障减排量可测量可核查 实践案例 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后,华为便坚持利 用信息技术和新型系统减少自身产品的碳足 迹,并努力联合上下游进行节能减排,形成绿 色供应链。从华为自身来看,以2012年为基 准线,华为2020年单位销售收入碳排放量下 降33.2%并达到2.56吨/百万人民币,超额 完成2016年制定的30%目标 36 。 华为积极尝试利用云平台和基础设施推动行业 低碳发展。华为与普华永道共同设计了一套完 整的智慧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结合自主开发的 null沃土数字平台null中人工智能、统计分析、融 合通信等技术,华为和普华永道致力于结合大 数据推行数据科技在园区业务场景的具体应 用,包括设施管理、资产管理、能效管理、环 境空间及高效办公等。 该智慧零碳园区低碳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从源头 控制、过程管理、结果闭环三方面进行把控, 在保障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节能减排、高效 用能并同时降低运作成本。 华为推行智慧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36 华为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外部监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构建完整、统一的MRV技术指南和标 准体系,逐步在企业内部实施细化到设施、 工序乃至产品层级的数据监测体系,提高核 查指南的可操作性及核查工具的标准化。 -强化MRV培训、指导和管理,对包括重点企 业工作人员在内的相关节点人员开展多元化 能力建设;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运行效率。 -进一步规范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加强 约束。 企业内部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可以将碳排放指标分解成 小块的组成部分,以便于后续数据整理及分 析。这不仅能够优化后续的碳配额管理,还 能够让企业拥有自身完整的碳资产信息,便 于结合碳资产管理开展业务策略的制定。 22碳资产白皮书 3.2 现状问题 技术:发展高成本低碳技术, 扩大全社会整体减排量 37 氢能行业研究:到2030年可再生绿氢或将实现与灰氢平价,国联证券 38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庄贵阳 39 US tax credit encourages investment in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White & Case 40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nounces $131 Million for CCUS Technologies,美国能源部 41 CCUS发展现状及趋势,碳排放交易网 42 The 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0,普华永道 43 Elon Musk is donating a $100 million prize for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CNBC 技术成本高:如绿氢在助力交通、工业、 建筑领域深度脱碳上将发挥重要价值。但 目前不考虑CCUS成本时,国内煤气化制 氢成本普遍低于每公斤10元、天然气制氢 成本约每公斤10-20元,而光伏和风电制 氢平均成本在每公斤25-30元,因此成本 成为发展绿氢首要解决的问题 37 。 配套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风电、光伏等可 再生能源发电,其技术本身已经进入成熟 期,但产业化应用仍然面临诸如调峰、远 距离输送、储能等技术问题,以及电网体 制机制问题等 38 ,亟需系统性的技术创新 和配套协调。 深度脱碳技术成本高或配套体系尚不成熟 政府引导缺失:美国政府修正1986年国内 税收法典的45 Q部分 39 降低了CCUS科研 税收,并在近几年对其进行了数十亿美元 的投资 40 。相比之下,中国当前对 于CCUS技术的投资全部由政府驱动且规 模仅有十亿美元左右 41 ,二者相差甚远。 企业魄力不足:截至2019年,高成本碳移 除技术仅占所有风险投资的约12 % 42 。多 数企业缺失动力优先布局高成本的减排方 案,仅有少数企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 如:埃隆马斯克从国际能源组织(IEA) 和美国能源部对碳固汇科技的鼓励中看到 其发展前景,并在2021年宣布以奖金形式 投资十亿美元到CCUS科技研发中 43 。 投资高成本低碳技术的引导与魄力不足 方法学发展滞后: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 备案CCER方法学200种,但大部分由 CDM机制翻译而来,适用范围不大,不 少存在有方法学但无签发项目的情形,部 分方法学需要更新基准线才能适应最新政 策和技术发展现状。 缺乏移除固碳相关标准:随着脱碳的深入推 进,包括造林和再造林、土壤固碳、蓝碳、 生物质能和碳捕集和封存(BECCS)等的 需求有望加强,对应的碳资产标准也有待进 一步开发和完善。 缺乏针对最新和深度减排技术的标准 23碳资产白皮书 政府引导和推动高成本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研发,给予多种形式的激励 -对于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对国家和 区域低碳发展影响重大的减排技术,政府 可直接主导研发、加强投资或给予激励, 如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定向组织 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示范工程,对效 果明显的给予后补助奖励等。 -为发挥企业活力,增加绿色低碳科技供 给,也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的合作,如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基 金开展低碳技术研究。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 配置作用提供引导和支持,如央行通过 优惠利率融资、绿色专项再贷款、差异 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等政策工具,引导 银行等

注意事项

本文(碳资产白皮书.pdf)为本站会员(团团)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