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研究報告:策动湾区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机.pdf

  • 资源ID:125815       资源大小:7.64M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研究報告:策动湾区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机.pdf

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研究報告: 策動灣區港深引擎 孕育生物科技新機 目 錄 摘要 2 | 1 | 引言 8 | 2 | 港深生物科技發展優勢及合作意義 12 | 3 | 推動港深合作的齒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18 | 4 | 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生態系統構想 24 | 5 | 供港深兩地政府參考的政策建議 32 | 6 | 供中央不同部委參考的政策建議 60 | 7 | 總結 67 自 2019年 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以來,位於一河 兩岸的香港和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兩大中心城市, 在科技創新(科創)合作方面備受矚目。港深兩地科創的協同效應 不容小覷,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 年全球創新指數 報告中,深圳 香港組成的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二,緊隨其後 的城市包括北京(4)、加州聖荷西 三藩市(5)、麻省波士頓 劍橋 (7)、紐約州紐約市(8)和 上 海( 11)等。這顯示了港深科創合作的 潛力巨大,不僅是國內頂尖,甚至有望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在推動港深兩地科創合作中,生物科技是極佳的切入點。生物 科技是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也是兩地各具優勢、兩地 政府共同重視的發展方向之一。香港基礎研究優勢顯著,而香港 交易所亦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一河之隔的深圳則得 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擁有一批成熟的科創企業和齊全的產業鏈。 因此,港深兩地生物科技的合作模式過去常被認為是在香港 進行基礎科研,然後在深圳開展大規模生產,最後在香港上市 集資。然而,這種類似前研後產的分工方式過於簡單,忽略了 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製造業的區別,也並未發揮出兩地在生物科技 不同細分領域的差異化優勢。因此,兩地的生物科技合作,應該 針對不同細分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精細化分工,才能實現 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在國家日益重視生物科技發展、不斷取得嶄新 成就的同時,港深卻並未能利用兩地的協同效應,實現共同發展。 主要問題或原因是缺乏協調發展的長期規劃和行動計劃,產、學、 研合作較為零散;香港和內地的體制機制銜接不暢,生物材料和 儀器跨境流通不便;生物科技產業集群發展不足,缺少國際一流 的大型生物科技企業。隨着橫跨兩地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河套區)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平台, 1 統籌規劃河套區一河兩岸、 一區兩園的協同發展,解決兩地目前面臨的合作問題,支持大灣區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舉足輕重的議題。因此,本報告以生物 科技合作為切入點,以河套區建設為核心,開展研究。 1 2020年 10月 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40周年大會上講話,強調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今年 3月通過的國家十四五規劃也將深港河套列為 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摘要 2 河套區位於港深接壤處,覆蓋深圳河南側的香港園區(即位於落馬 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及北側的深圳園區(即深方 科創園區,包括福田保稅區及皇崗口岸片區),不僅是港深科技 創新合作的橋樑,更應該成為帶動港深生物科技集群發展的 齒輪。河套區的港深兩園不能割裂來看,而是要作為一區 來整體探討發展方向:當兩地的制度和標準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制 度更靈活、標準更國際化的一方;當兩地的政策優惠力度和措施 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優惠力度更大、支持措施更多的一方。這樣才 能實現河套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發展,並作為一個齒輪帶動港深 兩地的長遠發展。 我們認為,在河套區着力發展生物科技意義重大,這不僅可以完 善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和生產及上市的一條龍設施, 還能助力突破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我們認為河套區的發展目標有 三個:一是建設成為港深生物科技合作先導區和示範區,以探索 最有效的跨境合作模式和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政策;二是建設成為 國際生物科技規則標準試驗區,成為向內地引進最前沿技術的 高規格監管機制的第一站;三是建設成為大灣區生物科技中試轉 化聚集區,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生產。 生物科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闊,而生物醫藥是生物科技中最有影 響力、最有合作潛力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側重探討生物醫藥領域。 本報告綜合考慮了港深兩地的各自優勢和發展方向,以河套區 為核心,針對性地提出了四個重點合作領域(如 表 i): 表 i 香港和深圳的四個重點合作領域 合作領域 合作模式概述 藥物及疫苗 在河套區統籌,實現從藥物研發到生產 及上市階段全流程、多方位合作 基因檢測及診療 在河套區合作研發,港深兩地的分支負 責不同市場;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允許 河套合資格企業進入內地 高端醫療器械 企業選址河套區,兼備香港醫學研究和 臨床試驗的優勢、深圳人工智能及機械 製造的特長 人工智能在 生物科技的應用 要構建上述生態系統,港深兩地需要制定全面、具體及長遠的規 劃。我們就兩地合作目前面臨的困境提出四大建議,供兩地政府 參 考( 建議 14)。除此以外,港深發展生物科技也與國家的規劃和 政策息息相關,兩地面臨的一些更為宏觀或涉及跨境的問題需要 中央政府的支持,我們亦就此提出了三大建議,供中央不同部委 參 考( 建議 57)。 3 摘要 建議 1 建立區內錨機構,加速發展生物科技 產業集群 港深兩地目前尚未形成一個世界級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群。而上海 和美國波士頓則採取了錨機構的模式,通過引進大型企業或建 立大型研究機構,打造有利於本地初創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環境, 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群。 參考以上模式,我們建議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在河套區加快發展 港深生物科技產業集群。在短期內,兩地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應 主動接觸龍頭生物科技企業,提供稅務減免、租金優惠、政府 擔保的低息貸款等優惠,共同吸引企業在河套區設立地區總部 或研發中心;此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可以作 為發起方,聯合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以及深圳市政府的 資金,設立深港生物科技合作發展基金,與香港政府此前設立的 香港增長組合一起,將部分資金投資於河套區內有潛力的生物 科技企業,支持它們在中期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 我們建議由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攜手中國 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等深圳院校,與其他 大灣區內現有的平台和設施合作,在河套區共同建立跨境的大型 生物科技研究機構,共享龐大資金和先進設施,推動跨機構和 跨學科合作。長期而言,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吸引國際頂尖人才, 另一方面也為本地人才完善職業發展路徑,並為生物科技企業 提供前沿科研支持,進一步吸引企業進駐。這個機構應遵循三大 原則:把握前沿機遇,增加對世界級人才的吸引力;解決地區 問題,增加機構的科研獨特性;以及獨立於大學運營,加快前沿 科研的項目進度。 建議 2 建設全流程配套設施,完善生物科技 研發流程 河套區生物科技發展離不開兩地政府的共同規劃。深圳設立了 科技創新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管理資金等。但香港政府缺乏 為長遠科學發展提供意見的專門機構,至今仍未發布生物科技發 展藍圖,更難以與深圳共商河套區規劃。我們建議香港政府參考 美國和新加坡等經濟體,成立科學和發展辦公室,在生物科技方 面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科學意見,並負責制定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藍圖,優化政府的研發資助機制、制定符合發展藍圖的資金分配 策略,以及設立同行評審機制。 河套區亦為完善研發流程的配套設施提供了良機。在臨床前研究 階段,兩地政府應在河套區建立 GLP實驗室,特別是大型動物 實驗室。在臨床一期階段,我們建議香港加快審批流程,以充分 發揮臨床試驗的優勢。而臨床二期和三期需要以多中心模式進 行,我們建議在河套區內統籌港深跨境的多中心臨床試驗,利用 香港國際化臨床試驗管理的品牌優勢,向內地引入與國際標準接 軌的港式管理模式。在生產階段,我們建議在河套區建立前沿 4 產品和中試批次的生產線。在產品上市階段,近年來內地新藥 審核標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臨床試驗數據的質量也大幅改善, 因此香港衞生署應該考慮將中國內地添加到指定名單中,使得在 名單內其中兩個地方上市的新藥可以在香港獲得認可;長遠而 言,香港可引入及培育藥物審批專才,並探索建立獨立審批新藥 的機制。而深圳政府亦應向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爭取放寬規 定,允許使用已在香港上市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用於深圳患者後的 療效數據,來申請在內地註冊上市,加快審批流程。 建議 3 在河套區成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 專業服務支援 為了更好地利用河套區幫助內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香港企業 進入內地市場,我們建議由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及福田區 政府在河套區建立一站式平台,提供生物科技轉化服務。首先, 這個平台可以對接兩地相關監管部門,包括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國家藥監局)已經設立在深圳園區的藥品審評檢查和醫療器械技 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以及我們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國家 科學技術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遺傳辦)在河套區設立的 分支機構。其次,平台亦可對接兩地的政府科研項目資金、風險 投資資金、科研機構和合作機會以及知識產權安排等專業服務。 最後,平台可以吸引合同研究機構(CRO)與合同研發生產機構 (CDMO)入駐,承擔醫藥企業的部分研發流程,提升醫療機構 臨床試驗技術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 建議 4 鼓勵院校內知識轉移,培育生物科技和 商學的複合型人才 深圳出台的科技創新條例提出了多項鼓勵知識轉移的措施,但香港 對知識轉移的重視遠遠不足。為了避免研究人員和企業單向流 動、聚集在河套其中一個園區,同時更高效地將世界級的科研成 果轉化到產業中,我們建議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設立大學 知識轉移活動的評核框架,將大學在知識轉移評核框架中的表現 與部分政府撥款相掛鈎,促使大學鼓勵科研人員從事知識轉移 工作;建議香港的大學修訂針對研究人員校外工作的規定,增加 可從事知識轉移活動的時間,以便利他們在港深兩地間來往;同 時建議香港的大學設立相關課程,培育具有生物科技及商學背景 的複合型人才,以填補生物科技產業的商業運營及投資人才缺口。 建議 5 加強統籌協調,爭取綜合授權 儘管目前設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高層次框架,港深 兩地的政策統籌協調仍然不足,缺乏一區兩園協同發展的規劃, 因此我們建議在領導小組框架下,設立相關機構、專門通道或特 定平台,加強統籌協調河套一區兩園發展,加快制定港深聯合 政策包,涵蓋吸引頂尖人才、科研人員流動、機構管理、資金 流動,以及網絡開放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5 在藥品註冊上市方面,國家藥監局可以考慮將其新藥審批的權限 下移,由設立在河套深圳園區的大灣區分中心負責處理河套區有關 機構和企業的新藥審批流程,並就審批進行全周期介入。 建議 7 便利港深生物材料和器械流通 最後,河套區雖然已經在個別領域推動要素跨境通關更加順暢, 但內地生物物資和樣本的出境機制還需完善。我們建議在河套區 建立遺傳辦的分支機構,推動完善內地生物樣本過境的制度, 並會同內地及香港海關,優化人類遺傳資源出入境檢驗檢疫流程, 在做好風險管控的情況下,供合資格的香港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 在河套區內使用。 另外,為了加快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進口審批,我們建議中央有關 部門可以允許深圳海關和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生物材料入境 檢驗檢疫流程,加快檢驗和放行白名單內的企業的進口生物材 料。中央有關部門也可允許河套區內生物醫藥企業及深圳定點醫療 機構將尚未在內地註冊的進口醫療器械用於研發或測試。 本研究以發展河套區為核心,以生物科技合作為切入點,就推動 河套區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協同發展,向中央政府以及港深兩地 政府建言獻策,總共提出七大建議,涵蓋 19個細項建議(如 圖 i)。 我們相信,這些建議有助於突破港深兩地合作的困局,推動兩地 優勢互補,把握國家重點規劃帶來的黃金發展機遇,打造粵港澳 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引擎,共建全球一流的生物科技創新高地。 為打造港深生物科技合作先導區和示範區,河套區應有更大的 改革自主權。我們建議深圳市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爭取在河套區 率先落實綜合授權,並由港深兩地政府聯合向多部委爭取生物 科技改革試點政策。河套區應同時實行配套的容錯機制和有效的 激勵措施,以保障綜合授權的順利落實。河套區也應成立由國內 外頂尖的專業人士組成的生物科技專家諮詢委員會,以提供對 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具體建議,並探討臨床試驗的倫理審查流程 和結果互認、藥品審評審批流程等議題。 建議 6 銜接兩地體制機制 此外,中央有關部門應協調港深兩地的體制機制差異。在市場准入 方面,香港對內地企業沒有市場准入的限制,但香港企業進入 內地則受到負面清單的限制。因此我們建議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 放寬負面清單中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就外資的准入限制, 允許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任法人或主要股東的、在河套區 註冊的香港生物科技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並向這些企業提供 與內資公司相同的待遇。 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我們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河套區成立 分支機構,在現有地方機構的基礎上,加快河套區註冊企業的 專利審批。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參考香港的轉錄制度,認可香港 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標準專利,並在大灣區試行。 摘要 6 2 1 3 4 5 6 7 港深兩地政策 建立區內錨機構, 加速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集群 .: 吸引龍頭企業落戶河套區 .: 提供充足的初創資金,培育獨角獸企業 .: 設立跨境的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機構 加強統籌協調 ,爭 取 綜合授權 建議.: 在大灣區領導小組框架下設立專門機構,統籌 一區兩園協調發展 建議.: 爭取中央綜合授權,落實生物科技改革試點政策 銜接兩地體制機制 建議.: 放寬負面清單規定,允許特定企業進入內地市場 建議.: 協調香港和內地的知識產權制度 建議.: 加快河套區藥品審評審批 便利港深生物材料和器械流通 建議.: 完善內地生物材料過境河套香港園區的機制 建議.: 放寬生物材料及醫療器械進口限制 建設全流程配套設施, 完善生物科技研發流程 .: 建立香港科學和發展辦公室,制定生物科技發展藍圖 .: 建立臨床前研究的配套設施 .: 加快審批香港臨床一期試驗申請 .: 利用港式管理模式,統籌多中心臨床試驗 .: 在河套區建立生產線,並改善兩地藥物上市制度 在河套區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 提供專業服務支援 鼓勵院校內知識轉移,培育生物科技 和商學的複合型人才 .: 設立知識轉移評估框架,創造鼓勵知識轉移的校園文化 .: 放寬大學教授校外執業規定,促進知識轉移 .: 培育具有生物科技及商學背景的複合型人才 中央政府政策 圖 i 七大建議總結 7 引言 1 圖 1 粵港澳大灣區 肇慶 江門 珠海 中山 佛山 廣州 東莞 惠州 澳門 深圳 香港 香港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見 圖 1)的兩大中心城市, 2020年港深兩地經濟總量佔整個大灣區約 45%。深圳在科創方面 屢創佳績,成果斐然,孕育出騰訊、華為、大疆創新等大型科技行 業龍頭企業。推動香港和深圳的科創合作,善用兩地優勢,實現強 強聯手,對兩地和區域的長期發展都十分重要。港深科創合作不但 能助力兩地長遠持續發展,也能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各項科創領域中,生物科技是最具發展潛力、世界各地競爭最 激烈的產業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 五年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中的九大戰 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2 大灣區推動發展的四大新支柱產業之一, 3 也是港深合作的最佳契合點之一。廣義上,生物科技涵蓋了水產、 畜牧、林業、環境甚至礦產等相關領域,但生物醫藥是生物科技 2 十四五規劃選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 3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四大新支柱產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 9 1 引言 中最有影響力也是最有合作潛力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將側重於探 討生物醫藥領域。首先,香港和深圳在生物科技方面各具優勢, 例如香港高校的前沿科研達到了世界級水準,而深圳擁有一批 成熟的企業和完善的產業鏈。其次,兩地政府均十分重視發展生 物科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將生物科技擬定為具有 優勢的四大領域之一,在過去幾年間投入了巨大資金支持,包括 注資 50億港元籌建了 HealthInnoHK醫療科技創新平台。深圳也 獲得了國家和廣東省的政策支持, 4 深圳市政府更將生物醫藥定 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 5 之一,推動形成以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為核心的一核多中心空間布局。雙方在生物科技領域合作攜手 發展,有利於共同打造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進一步提升大灣區 的科技和產業競爭力。 在人才、政策、資本的多重助推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進 入了蓬勃發展期。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率在 2018年上升至 48%,跨入世界第二梯隊;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成果舉世矚目, 中國國藥集團和科興生物研發的疫苗均被選入了世界衞生組織的 緊急使用清單,在八款疫苗中,中國研發的疫苗佔據其二。 6 另外,愈來愈多本土醫藥企業研發的新藥獲批上市 7 (如 圖 2)。 然而,放眼整個中國,更具競爭優勢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蘇州。 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 55家生物科技企業中,有 11家來自上 海(佔總數的 20%),八家來自北京(14.5%),五家來自蘇(9.1%), 而深圳僅有三家。而自香港交易所(港交所) 2018年制定新的上市 規則、允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來,有 26家成功上市 的公司總部設在上述三個城市,只有兩家來自香港本地(見 圖 3)。 4 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 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 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科技創新行動方案等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開展生物科技國際合作、打造生物科技產業集群、創新生物科技資源要素 跨境等;廣東省層面,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在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 用材料、體外診斷等領域形成若干個優勢產業,在精準醫學與幹細胞、新藥創製、生物安全、生物製造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5 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字經濟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海洋經濟產業。 6 統計截至 2021年 6月 2日。 7 例如在 2019年 11月,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註冊上市,成為第一款在美獲批上市的中國本土自主研發抗癌新藥。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3 11 1 10 12 20 12 8 4 5 10 2 3 0 0 上海 上交所科創板 香港交易所 北京 蘇州 香港 深圳 圖 2 中國本土醫藥企業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批准註冊上市的新藥數量 資料來源:波士頓諮詢公司 1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3 11 1 10 12 20 12 8 4 5 10 2 3 0 0 上海 上交所科創板 香港交易所 北京 蘇州 香港 深圳 圖 3 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及香港交易所遵循 18A條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總部分布情況 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深圳的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缺少生物科技 實力強的院校,需要香港前沿的研究水平和國際級的科研管理經 驗,香港也需要依靠深圳的產業和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 得有利地位,一同將生物科技產業發展到國內頂尖、世界一流 的水準。在 第二章 中,我們將詳細闡述港深兩地各自的優勢以及 合作的重要意義。 在兩地生物科技產業的合作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 區)將扮演關鍵的角色。河套區分為香港園區(即位於落馬洲河套 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深圳園區(包括福田保稅區及皇崗 口岸片區),橫跨港深兩地,是一個以科創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 戰略平台。河套區備受中央政府和兩地政府的重視,是國家 十四五規劃支持建設的粵港澳四大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8 在探索 產業發展、跨境合作、政策創新方面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肩負着 建設大灣區跨境合作範例的重大意義。在 第三章 和 第四章 ,我們 將分別說明河套區對於港深合作和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以 河套區為核心齒輪、兩地在四個重點領域的合作模式。這四個 重點領域包括藥物及疫苗、基因檢測及診療、高端醫療器械以及 人工智能在生物科技的應用。 本報告將在 第五章 和 第六章 分別針對港深兩地政府和中央政府 提出總共七大建議,涵蓋 19個細項建議。我們相信,這些建議能 改善港深兩地合作的困局,推動兩地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兼具 前沿科研和產業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引 擎,共建全球一流的生物科技創新高地。 8 十四五規劃的粵港澳四大合作平台包括深港河套、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 註: 上交所科創板數據截至 2021年 3月。港交所數據截至 2021年 6月,統計的是 2018年 4月後上市的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數量。 資料來源:上海交易所、香港交易所 11 港深生物科技 發展優勢及 合作意義 2 | 香港:科研實力及營商魅力出眾 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香港的科研實力 享有盛名,匯聚了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和專家人才,高校科研 優勢顯著。香港擁有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稅率較低,司法及知識 產權制度健全,使它成為外國企業走進中國內地、內地企業走出 國外的理想之地,在生物科技這個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尤為重 要。香港活躍的國際資本市場更使其成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生物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據點。 高校科研卓越 香港擁有國際一流的高等院校,根據 2022年 QS全球大學排名, 香港大學(港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 排名全球前五十,香港也因此成為世界級學府第二密集的城市, 僅次於英國倫敦。 9 香港在生物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也十分 顯著,根據 2021年 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港大和中大在自然科 學及醫學領域成功躋身全球前 100名,其中醫學、藥劑及藥理學、 生物科學,港大分別排名 39、95 及 75,中大分別排名 40、56 和 98。 憑藉基礎研究的優勢,香港各大學在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蜚聲 國際。例如港大袁國勇教授參與的團隊在 2019冠狀病毒疫情期間 自主研發了全球首款噴鼻式疫苗,相比一般的新冠病毒疫苗副作用 較少;港大管軼教授和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裴偉士教授獲 2021年度 約翰狄克斯加拿大蓋爾德納全球衞生獎,以表彰他們對亞洲傳 染病研究的貢獻;中大盧煜明教授發明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可以 安全和準確地在懷孕早期診斷胎兒會否患有唐氏綜合症,獲得被譽 為醫學界奧斯卡的2021 年科學突破獎 生命科學獎;科大 葉玉如教授研究阿茲海默症藥物研發,獲得被譽為女性諾貝爾 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9 英國倫敦有四間大學躋身 2022年 QS全球大學前五十。 13 2 港深生物科技發展優勢及合作意義 香港的科研實力備受認可,有 22間大學實驗室獲國家科學技術部 (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香港分中心,而當中 13間與生物科技相關(見 表 1)。 表 1 香港生物科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大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香港分中心 香港大學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認知 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肝病研究國家重點 實驗室、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 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人體組 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 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生物技術 國家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應用研究國家 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城市大學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 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浸會大學 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資料來源:香港創新科技署 資本市場活躍 香港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港交所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集 資 額多次位居全球第一。香港擁有健全及蓬勃的資本市場,大量國 內外生物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及私募基金在香港設立總部或辦公室 (見 表 2),良好的融資環境有利生物科技企業茁壯發展。此外, 港交所還在 2018年更改上市規則,推出了全新的第 18A章,允許 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核心產品通過臨床一期試驗並符合其 他條件 10 後申請在港上市。因此,不少生物科技企業紛紛赴港上市 集資,截至 2021年 6月,已有 33間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 新條例成功上市。目前,港交所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 中心,僅次於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 10 包括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到 15億港元,上市前已由大致相同的管理層經營現有的業務 至少兩個會計年度,確保有充足的營運資金等。 14 表 2 香港生物科技相關的部分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 投資基金(排名不分先後) 以香港為總部 在香港設有辦事處 總部在中國內地 總部在海外 尚珹資本 高瓴資本 奧博資本 匯橋資本 紅杉中國 禮來亞洲基金 博裕資本 通和毓承 斯道資本 藍池資本 啓明創投 南豐生命科技 康橋資本 泰康資產管理 (香港) 君聯資本 勵誠資本 弘毅投資 鼎暉投資 雲鋒資本 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 碧桂園創投 | 深圳:政府重視及產業鏈成熟 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以及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 主創新示範區,深圳發展生物科技的基礎較好。深圳市十分重視 科創發展,2019 年,深圳總研發投入經費在全國各個城市中位列 第 三( 1,328億元人民幣),佔 GDP的比重排名全國第二(4.9%)。 15 光明 光明生物醫學工程 創新示範區 (萬平方米) 寶龍 寶龍生物醫藥 創新發展先導區 (萬平方米) 坪山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萬平方米) 壩光 壩光國際生物谷 精準醫療先鋒區 (萬平方米) 河套 深港生物醫藥 創新政策探索區 (萬平方米) 圖 4 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園區 2 港深生物科技發展優勢及合作意義 政府重視生物科技發展 在生物科技方面,深圳市政府在 2020年初出台了生物醫藥產業 集聚發展1+3文件, 11 明確要打造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醫藥 創新政策探索區、光明生物醫學工程創新示範區、寶龍生物藥創 新發展先導區、壩光國際生物谷精準醫療先鋒區五大特色園區, 形成一核多中心格局 12 (見 圖 4),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 產業集聚發展高地。截至 2020年,深圳擁有 24所國家級生物科技 創新載體,其中包括七間國家重點實驗室、兩間國家地方聯合工 程研究中心及兩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3 (見 表 3)。 11 包括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2020 2025年)、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 年 )、 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三份配套文件。 12 一核是指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多中心是指以上其餘四個園區。 13 另有八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四間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一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台。 16 表 3 深圳生物科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 國家重點 實驗室 省部共建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妝品監測評價重點實驗室 仿製藥評價生物等效性研究重點實驗室 基因組學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農業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中藥藥學及分子藥理學研究省部共建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健康信息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 工程研究中心 中藥口服製劑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 研究中心 骨科生物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 國家醫用診斷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 產業發展蓬勃 深圳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增長迅速,2020 年,生物醫藥產業對 GDP貢獻的增速達到 24.4%,位居深圳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之首,預計到 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將突破 2,000億元人 民幣。深圳已經基本形成了集藥品製造、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為一 體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在基因測序、醫學影像等醫療器械細分領域 全國領先,並培育了幹細胞、疫苗等特色生物藥細分領域,匯聚 14 其中主板十家、創業板八家、上海科創板三家。 了信立泰、賽諾菲、三九醫藥、健康元、海普瑞、國藥致君、邁瑞醫療、 華大基因、北科生物、海王生物等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和微芯生物、 奧薩醫藥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截至 2021年 3月,深圳共有 21家上市生 物科技企業。 14 同時,不少人工智能行業龍頭企業也將其業務擴展至 生物科技領域,如騰訊成立了騰訊醫療健康,平安科技亦提供智能醫療 平台解決方案,這些企業均融合了人工智能及醫學技術,以完善疾病 篩查和診斷。 | 兩地合作的重要意義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即雙區)是香港 和深圳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在河套地區推動港深生物科技合作, 通過開展體制創新,進行制度對接的試驗,從而探索一個國家、兩種 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下跨區域合作的新路徑。 香港的科研實力卓越,擁有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和國際一流的營商條 件,為生物科技企業提供了豐富且高效的融資環境。而深圳製造業和信 息通信技術基礎雄厚,種類齊全,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利於生物科技 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方面,港深合作將有利於推動深圳構建 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深圳穩定、公平、透明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 商環境,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另一方面,香港能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充 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這也將有利於加快推動與深圳接壤的新界北部發 展,並且幫助其有效破解產業空間有限、創新動力和實體經濟不足、缺乏 高端就業崗位供給等難題,優化香港的產業結構、空間結構、就業結構。 17 推動港深 合作的齒輪: 河套深港科技 創新合作區 3 | 港深兩地合作現狀 港深兩地僅一河之隔,生物科技產學研合作頻密。香港有六所 大學 15 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設立了研究院,為國家科技發展規劃與 深圳科技發展需求進行高端研究。這些研究院同時提供科研項目 落地的重要平台,以及為內地培育高端研發人才。此外,香港的 大學亦參與建設各類科研基建,例如科大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 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 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港大管理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其籌 備建設中的臨床與轉化醫學中心等。另一方面,深圳華大基因 公司也一直與中大及科大合作進行基因組研究,並在港共建研究 中心和聯合實驗室。 儘管港深交流頻繁,但兩地合作總體而言較為 零散、不成體系。兩地缺乏針對性的產業政策 以統籌協調產、學、研三方協同發展,高校、 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欠缺統籌協調,未能實現 優勢互補、收益最大化。 15 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 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16 也即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在 2008年簽署的落馬洲河套地區 綜合研究合作協議書中的河套 A區。 |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概況 在未來的兩地合作中,位於港深接壤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 區(見 圖 5)將處於十分關鍵的地位。這個合作區分為兩部分:深圳 河南側為香港園區,即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 園 , 16 面積約 0.87平方公里;北側為深圳園區,即深方科創園 區,是毗鄰落馬洲河套地區的 3.02平方公里區域,包括福田保稅 區及皇崗口岸片區。為了方便理解,在本報告中這個合作區將被 簡稱為河套區。2017 年,港深兩地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 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河套區。河套區 是建設雙區的重大戰略平台,是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 的特色平台,對於未來的港深合作和大灣區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19 深圳園區 褔田保稅區 約 1.35平方公里 深圳園區 皇崗口岸片區 約 1.67平方公里,包括 皇崗口岸、褔田口岸以及周 邊配套功能區 深圳園區 面積約 3.02平方公里,包括 褔田保稅區及皇崗口岸片區 香港園區 面積約 0.87平方公里 圖 5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3 推動港深合作的齒輪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 河套區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協同發展模式獲得了兩地政府的 認可,兩地政府亦已經在園區整體規劃和運營、跨境基礎設施建 設等方面取得了共識。然而,兩地園區產業規劃及建設進度不一 (見 圖 6)。香港園區運營方,即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公司(創科園 公司) 17 雖已委托顧問進行兩項研究,確定了六大發展領域,但這 六個領域還停留在紙面上,尚未出台具體或者長遠的規劃藍圖。 相比之下,深圳市政府及福田區政府 18 已就發展深圳園區出台了 規劃, 19 旨在對標香港及國際上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17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公司為香港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公司董事局設有十名董事,由港方提名四名(包括主席),深方提名三名,餘下三名則由雙方共同提名。 18 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領導小組,並由福田區運營領導小組辦公室。 19 2020年 8月,深圳市政府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提出在河套區建設先進生物醫藥技術試驗區,爭取國際新藥、 新醫療器械使用領域的政策突破,鼓勵開展幹細胞、免疫細胞臨床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項目。 20 .平方公里 生命健康與生物醫藥、 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新材料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 (年月) .平方公里 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 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 無 深圳園區 (福田保稅區及皇崗口岸片區) 香港園區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重點發展領域 政府出台 規劃藍圖 佔地面積 圖 6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現狀 資料來源:香港立法會、深圳市政府、以及媒體報道 20 2020年 9月,深圳市政府舉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技創新規劃(2020-2035 年)(徵求意見稿)聽證會。 21 2020年 8月,福田區政府印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若干支持措施。後來於 2021年 1月修訂並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若干支持 措施。 全方位探索構建有利的政策環境;籌備深圳園區邁向 2035年的 中長期規劃; 20 並開始實施支持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的 政策包, 21 既為導入港澳及國際創新資源提供服務,又推動內地 科研機構走向國際,為開展國際創新合作探索河套模式。 21 圖 7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現狀(航拍圖) 航拍機拍攝於 2021年 6月 1日。圖中深圳河(橫跨圖片中間部分的河流)以南、正進行土地 平整工程的島嶼為香港園區,而河流以北、建有樓宇的部分則為深圳園區(皇崗口岸片區)。 3 推動港深合作的齒輪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 22 香港園區分兩期發展,每期大致分為三個批次。第一期第一批次發展將於 2024-25年分階段落成三座樓宇,2025-27 年則會落成另外五座樓宇。整個批次中的四座樓宇主要用途為濕實驗室。 23 四個創新載體包括深港國際科技園、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國際量子研究院以及深港協同創新中心。 24 一般指成立不超過十年、估值超過十億美元、尚未上市的企業。 在建設進度方面(見 圖 7),香港園區預計在 2022年底進行第一批 次發展,並在 2024年底至 2027年分批落成約佔園區總樓面面積 十分之一、合共約 12萬平方米的建築物。 22 處於深圳園區的福田 保稅區在 2020年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約 37萬平方米科研空間,涵蓋 四個創新載體; 23 皇崗口岸片區則已於 2020年完成拆除工程、釋 放共約 50萬平方米土地,並在同年 8月確定設計圖。截至 2021年 2月,深圳園區實質推進和已經落地的科研項目達 138個,而生物 科技是入駐較多及相對集中的領域。

注意事项

本文(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研究報告:策动湾区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机.pdf)为本站会员(团团)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