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趋势思考系列一:人口视角下的中长期投资赛道挖掘.pdf
1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人口问题是经济总量及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 美日德韩等 发达经济体 的发展历程来看,伴随着人口规模、结构及素质发生改变,经济增速中枢趋 势性 下移 ,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 ,社会消费理念及结构亦发生同步变迁。 我国当前人口画像如何? 七普数据透露五大看点: 1)人口 增速放缓 , 或于 2030 年达峰; 2)少儿人口占比有所提升,然而低出生率问题仍较严峻 ,且 较难被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所改变 ; 3) 老龄化趋势明显,“ 十四五”期间 预计迈入中度老龄化; 且 由于此阶段的老龄人口对应新中国成立后“婴儿潮” 时期,未来 20 年老龄人口占比 恐将 快速提升 ; 4)人口素质继续提升; 5) 家庭小型化,户均人口继续降低 。 人口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 生产函数 三要素中, 人口数量 、质量影响 劳动 投入 ; 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我国近年来潜在经济产出增速之所 以不断下滑, 与 老龄占比提升、人口红利趋减等大背景下,资本投入和劳动 力数量的拉动效应趋势性下降 不无关系。 生产端 : 1)从人口规模上看,我国已处于人口红利末期,且人均 GDP 对 比同时期的发达经济体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经济发 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产业转 型升级以驱动经济发展。 2) 从人口结构看,老龄化趋势将引发劳动效率的 下滑,拖累整体产出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储蓄率趋于 下降,进而降低资本形成率,最终将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但同时,老龄化 趋势下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亦将倒逼企业生产方式加速智能化转型。 消费端: 1)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影响社会整体消费结构和特征变化。我国 当前的消费理念及环境与 80-90 年代的日本相似,正处于个性化、高端化、 品质化消费时代。 且 由于经济实力及文化自信的提升,国货认同感提高。 2) 未来随着 老龄人口占比的逐步提升,其消费需求及习惯对社会整体消费特征 的影响程度也将随之上升 。一方面将拉动 医疗、健康产业 ,以及便捷化消费 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家庭小型化时代的开启,以及 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升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加强 , 未来老年人在宠物等陪伴性、精神性消费上的支 出也料将有所增加。 人口结构将如何影响居民的资产配臵? 对股市而言,随着养老金 制度 第一支 柱个人账户的逐步做实和第二、第三支柱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养老金有望 大规模配臵资本市场,对权益类资产形成长期利好。对利率及房地产而言, 青年 -中年人口比率的下滑将带来利率中枢的 下移 及购房需求的显著下滑 。 结合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在人口视角下, 以下 已具一定产业基础、仍 具低 渗透率 ,但有 长期发展逻辑及较大发展空间的 长期赛道 值得关注 挖掘 : 消费端: 1) 吃:预制菜(消费便捷化、个人消费经济崛起) ; 2) 用:个护 家电、智能家电(消费品质化、便捷化,老龄化) ; 3) 行:智能汽车 及智能 代步工具 (消费品质化、便捷化,老龄化) ; 4) 健康支出:自检测医疗器械、 创新药、高端医疗耗材、康复医疗等(老龄化、健康意识不断提升) ; 5) 休 闲支出:医疗美容(悦己型消费提升)、宠物经济(陪伴性需求上升) 生产端: 1) 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需求) ; 2) 通信技术产业链(老龄 化趋势下新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兴起) 。 风险提示: 1.人口政策发生大幅改变; 2.经济受到大幅冲击; Table_Tit le 2021 年 07 月 14 日 人口视角下的中长期投资赛道挖掘 投资大趋势思考系列一 Table_BaseI nfo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陈果 分析师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1450517010001 夏凡捷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1450517070002 郑佳雯 相关报告 2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内容目录 1. 七普数据:五大看点 . 5 1.1. 人口总量增速放缓,或于 2030 年达峰 . 5 1.2. 少儿人口占比有所提升,然而低出生率问题仍较严峻 . 6 1.3. 老 龄化趋势明显, “十四五 ”期间预计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 8 1.4. 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人才红利优势构筑正当时 . 9 1.5. 家庭小型化,户均人口继续降低 . 9 2.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三大趋势 . 10 2.1. 人口规模:人口红利末期,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11 2.2. 老 龄化趋势显著 . 15 2.3. 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 . 17 3. 人口发展与消费趋势:两大变化 . 18 3.1. 当前:新兴消费趋势已现,供需两侧带动国货崛起 . 19 3.2. 未来:老龄化趋势催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 20 4. 人口问题对三大 类资产配臵的影响 . 21 4.1. 养老金制度亟待改革,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 . 21 4.2. 利率趋势长期下行,利好固收类资产价格 . 23 4.3. 婴儿潮退,房地产需求降温 . 24 5. 人口趋势下的长期投资赛道 . 25 图表目录 图 1:人口趋势下的长期投资赛道 . 5 图 2: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情况 . 6 图 3:我国人口或于 2030 年达峰 . 6 图 4: 联合国对我国粗出生率的预测 . 6 图 5: 联合国对我国粗死亡率的预测 . 6 图 6:七普数据:各省份人口分布情况(颜色越深代表越密集) . 6 图 7:育龄妇 女人数不断下降 . 7 图 8:历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 . 7 图 9: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比例 . 7 图 10: 历年人口增长率 . 7 图 11:七普数据:老龄人口占各省总人口比例(颜色越深代表老龄化越严重) . 8 图 12:各省份年龄段分布情况 (按老龄人口比例降序排列 ). 8 图 13: 联合国对我国老龄化占比的预测 . 9 图 14: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 . 9 图 15:人口素质继续提升 . 9 图 16: 历年人口普查性别人数及性别比变化 . 9 图 17:平均每户家庭人口规模持续降低 . 10 图 18:离婚率逐年上升,而结婚率则有所下滑 . 10 图 19:中国人口增速 /结构与 GDP 增速 .11 图 20:经济转型过程中的 GDP 增速不断下沉 .11 图 21:人口要素影响经济 增速及结构逻辑概览 .11 图 22: 2004 年后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速度加快 . 12 3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23: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倒 U 型下滑 . 12 图 24:中德美日劳动人口占比拐点时占比绝对数对比 . 13 图 25:中美德日韩劳动人口拐点前后城市化率( %) . 13 图 26: 中美德日 韩劳动人口拐点前后人均 GDP(美元)情况 . 13 图 27: 我国高技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 14 图 28: 2021Q1 高成长性高端制造业表现亮眼 . 14 图 29:近年来中国在复杂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重要度已得到较大幅提升 . 14 图 30: 中国老龄化率与 GDP 增速(可与右图对比) . 15 图 31: 日本老龄化率与 GDP 增速 . 15 图 32:对标主要经济体,我国存在较严峻的 “未富先老 ”问题 . 16 图 33: 我国 PCT 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情况 . 17 图 34: 2020年 PCT 教育机构申请人排名 . 17 图 35:在部分高端制造业中,日本仍维持绝对优势 . 18 图 36:日本两人以上家庭消费水平指数变化情况( 2010=100) . 19 图 37: 80-90 年代,日本进口咖啡数量迅速增长 . 19 图 38:日本医疗费支出不断提升 . 19 图 39:创新型小家电 摩飞品牌销售 额持续高增 . 20 图 40:我国潮流玩具市场快速发展 . 20 图 41: 2009-2019 中国品牌关注度占比 . 20 图 42:国货化妆品不断抢占国际化妆品牌份额 . 20 图 43:高收入国家老龄化 占比提升带动私人医疗支出占比 . 21 图 44:当前老龄人口对新兴消费渠道的接受度上升 . 21 图 45: 2019-2050 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预测 . 22 图 46:美国养老金三大支柱规模变化 . 23 图 47:美国实施 401k 计划以来三大股指走势情况 . 23 图 48:美国人口 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49:日本人口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50:加拿大人口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51:英国人口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52:澳大利亚人口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53:中国人口结构与利率变化 . 24 图 54:婴儿潮与购房需求 . 25 图 55: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与日美差距较大 . 26 图 56:我国冷藏、速冻预制菜增长较快(单位:千吨) . 26 图 57: 2015-2019 中国美容仪销量及变化 . 27 图 58: 2015-2019 中国电动牙刷销量及变化 . 27 图 59: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提升 . 27 图 60:智能家电零售额占比不断上升 . 27 图 61:华为 ADS 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 28 图 62:我国自身抗体检测市场规模增长情况(亿美元) . 28 图 63:中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不断提升 . 30 图 64:曲妥珠单抗纳入医保后放量提速 . 30 图 65:创新耗材板块 2021Q1 业绩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 30 图 66:高值耗材部分低渗透率赛道概览 . 30 图 67:我国康复医疗体系处于建设过程中 . 31 图 68:我国康复医疗需求有一定提升 . 31 4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69:中国与全球、美国宠物 行业规模对比 . 31 图 70:中国宠物行业增速较快 . 31 图 71:预计我国医美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 32 图 72:我国医美项目渗透率远低于美国和日韩 . 32 图 73: 5G 产业链蓬勃发展 . 33 表 1: 2021-2025 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预测情况 . 10 表 2:近年来 “中国智造 ”政策汇总 . 15 表 3:国内自免检测市场空间测算 . 29 5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写在前面的话: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于 2021 年 5 月中旬正式公布,为我们全面描绘了现阶 段我国的人口画像。人口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增速、资产价格、产业结构变迁等议题密 切相关,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七普数据的五大看点,总结了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的未 来三大经济生产趋势,把握消费端将出现的两大变化,并解读了人口问题将如何影响未来三 大类资产(利率、权益及房地产)的配臵行为,旨在赋予人口画像更丰富多彩的经济金融含 义,并以此切入,挖掘中长期赛道方向。 图 1: 人口趋势下的长期投资赛道 资料 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 七普数据 : 五大 看 点 1.1. 人口总量 增速放缓 ,或于 2030 年达峰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惯性,人口增速 继续 放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披露显示, 2020 年 我国人口数量为 14.1 亿人,与 2010 年 13.4 亿人相比增加了 0.7 亿, 年平均 增速 0.53%。 由于建国早期高生育率 带来 的人口惯性,我国人口总量 至今仍 保持增长 态势 ,然而 自 计划生 育政策 出台 后 , 增速 自 80 年代开始 已显现出 明显 的递减 趋势 。 根据联合国的最新预测,我 国人口总量拐点或于 2031 年出现,在达到约 14.6 亿的峰值水平后将呈现下滑趋势 ;粗出生 率 或 将于 2026 年左右降至 10%以下 ,而粗死亡率将于 2020 年后迅速提高 ,主因 50-70 年代婴 儿潮人群将于 2020 年后陆续踏入老年阶段。而根据安信宏观组 外发报告以七普数据为基 础,看东亚经济转型与人口变迁中 的预测,若以东亚经济体人口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作为 参照, 预计中国人口总量将在未来 10 年出现负增长,而这可能进一步影响未来 10-15 年中 国的经济表现。 6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2: 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情况 图 3: 我国人口或于 2030 年达峰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联合国官网,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 4: 联合国对我国粗出生率的预测 图 5: 联合国对我国粗死亡率的预测 资料来源: 联合国官网,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联合国官网,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 6: 七普数据: 各省份人口分布情况 (颜色越深代表越密集)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2. 少儿人口占比有所提升,然而低出生率问题仍较严峻 七普数据显示,受益于二胎政策的放开, 0-14 岁少儿人口占比指标出现 了一定程度的 改善 , 由 2010 年的 16.6%提升至 2020 年的 18.0%, 然而低 生育率、低 出生率 的问题仍然严峻: 1.61 2.09 1.48 1.07 0.57 0.53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总人口(万人) 年平均增速(右轴, %) 7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1) 总和生育率跌破 1.5 的警戒线 。 总和生育率指的是一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 ( 1549 岁) ,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而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升高,总和生 育率会逐渐降低。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要 维持人口总量 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维 持在 2.1 的水平;而“高度敏感警戒线”在 1.5 左右,一旦低于 1.5 且维持较长时间 ,则有 可能掉入 由奥地利学者 鲁茨 提出的 “低生育率陷阱” ( 一旦总和生育率降到 1.5 以下,想 再度 回升至 1.5 以上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譬如日韩 。 然而,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 1.3,已大幅 低于 国 际社会的“高度敏感警戒线”,相比于联合国 2019 年 世界人口前景展望中高收入国家的 平均水平 1.67 也低了许多 。 随着 近年来 生育 政策的放开, 未来我国总和生育率有望 出现 较大 的改善 , 但 当前的超低水平 仍 具 较大的警示意义 。 2) 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 ,同时生育率 /出生率均 呈 趋势性 下滑。 从历年抽样数据来看, 育 龄妇女 数量 及其 占总人口比例都呈下降趋势 。 近 10 年来 育龄妇女 减少约 4700 万人 ,累计下 降幅度达 14.4%;占总人口比例从 2011 年的 24.11%下降至 2019 年的 19.85%。 二胎政策 的全面放开亦 难改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滑趋势。 从历史抽样数据来看, 2016 年二 胎政策 全面 放开 确实提振了生育率,并在 2016-2017 年驱动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上行。然而, 2018 年后两者再度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当前生育率虽高于 2016 年 以前,但由于育龄妇女 基数的下滑,出生率相较 2016 年以前甚至发生了明显的下降。长期来看,受 社会经济发展 和 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 的 下降趋势 恐 难以被 生育政策的 放开所改变。 图 7: 育龄妇女人数不断下降 图 8: 历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 9: 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比例 图 10: 历年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我国育龄妇女( 15-49岁)总人数(亿) 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右轴)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生育率 :三孩及以上( ) 生育率 :二孩( ) 生育率 :一孩( ) 27.7 22.9 16.6 18.0 66.7 70.2 74.5 68.6 5.6 7.0 8.9 13.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90 2000 2010 2020 少儿人口( 0-14岁, %) 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 %) 老龄人口( 65岁及以上, %)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0 5 10 15 20 25 1982 1988 1994 2000 2006 2012 2018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平均预期寿命(右轴) 8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1.3. 老龄化趋势明显,“十四五”期间预计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人 口老龄化 趋势明显,“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 七普数据显示 我国 老龄人 口比例 在近十年以来 大幅攀升, 已 从 2010 年的 8.9%上升至 2020 年 13.5%的水平。同时, 整体平均预期寿命 继续 呈现直线型上升 态势 。 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阶段的定义,一个国家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时即 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 14%便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 会。 预计在 “十四五”时期 , 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 而由于此阶段的老龄人口对应的 是 新中国成立后首个 “婴儿潮”时期,彼时的高生育率恐将使得未来 二十 年的老龄 人口 占比 快速提升。 区域方面,七普数据显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的地区有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 老龄人口比重均大于 16%;分区域看,华北东北(天津、山东、黑吉辽)、东部(江苏、上 海)、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老龄人口 占比较高;按老龄化阶段看,全国 已有 13 个省份 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同时, 伴随老龄化趋势的还有 总 抚养比 自 2010 年以来的快速 上升。 自 8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后,少儿抚养比经历了长达近 30 年的快速下滑,带动总 抚养比 下行, 并于 2010 年达到 34%的低点。在此期间 , 我国在“人口红利”的助推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 而,自 2010 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 数量出现 下滑,叠加老龄化 加速,推动了少儿抚养比的小幅上行,以 及老年抚养比的较快提升,总抚养比从 2010 年 34.2%的低点 上 行至 2020 年 45.9%的水平 , 恐将负面影响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 图 11: 七普数据:老龄人口占各省总人口比例 (颜色越深代表老龄化越严重)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图 12: 各省份年龄段分布情 况 (按 老龄人口 比例降序排列 )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辽 宁 重 庆 四 川 上 海 江 苏 黑 龙 江 吉 林 山 东 安 徽 湖 南 天 津 湖 北 河 北 全 国 河 南 陕 西 北 京 浙 江 内 蒙 古 山 西 甘 肃 广 西 江 西 贵 州 福 建 云 南 海 南 宁 夏 青 海 广 东 新 疆 西 藏 65岁及以上 15至 64岁 0至 14岁 9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13: 联合国对我国老龄化占比的预测 图 14: 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 联合国官网 ,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4. 人口素质 持续 提升 ,人才红利优势 构筑 正当时 七普数据显示, 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 限由 9.1 年提高至 9.9 年;文盲率从 2010 年的 4.08%下降为 2.67%;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 文化程度的人由 8930 人上升至 15467 人,提升幅度达 73.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义务 教育的快速普及,我国 人口质量继续提升,“人才红利”优势正在不断构筑。 图 15: 人口素质继续提升 图 16: 历年人口普查性别人数及性别比变化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1.5. 家庭小型化,户均人口继续降低 七普数据显示, 2020 年 我国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相 比 2010 年减少 0.48, 家庭 户规模 日益 小型化 ; 家庭户数 则从 2010 年的 40,152 万户 升至 49,416 万户 , 年增长率 约 2.3%, 显著 高于期间 0.53%的 总人口增速 。 背后的影响因素在于: 一 是 计划生育 政策实行以来生育 率下滑,少子化使得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相较此前 发生 萎缩;二是 住房条件改善 、城镇化水平 提升,当代 年轻人婚后 更倾向于 独立 居住 ;三是 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但户籍制度决定了举家 迁移不具备必要条件, 2010 年 -2020 年间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的人口 数 增长 了 7.5%; 四 是婚恋观念发生改变, 2013 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快速上涨,结婚率由升转降,平均 初婚年龄自 20 世纪 80 年代 22.94 增长到 21 世纪初 24.85,延后近 2 岁,独居、单亲、不 婚家庭增多进一步导致户均规模收缩。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8 0-14岁抚养比 65岁以上抚养比 (右轴) 总抚养比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初中(人) 高中和中专 (人) 大专及以上(人) 文盲率(右轴 ,%) 104 104 105 105 106 106 107 107 108 108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总人口 :男(万人) 总人口 :女(万人) 性别比 (以女性为 100,右轴 %) 10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17: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规模持续降低 图 18: 离婚率逐年上升,而结婚率则有所下滑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2. 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三大趋势 人口数据清楚的 向我们描绘了 当前 人口环境的三大趋势:人口数量红利渐失、老龄占比进一 步提升、人才红利贡献度上升,分别对应规模、结构和质量三大问题。 而 作为社会生产和消 费的中心,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人民银行今年 3 月曾经发表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 采用了 Cobb-Douglas 形式的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该生产函数假设前提包括 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具体如下: = ( ) 其中, 为产出, 为资本投入, ( ) 为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包含了人力资本质量 和 数量 两部分, 代表全要素生产率。 为资本产出弹性, 为 劳动产出弹性,在规模报酬 不变的假设前提下 1 。测算结果 预计“十四五”期间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在 1.7%左 右,潜在产出增速将 从 5.7%下滑至 5.1%。 表 1: 2021-2025 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预测情况 各要素拉动(百分点) 潜在产出增速( %) 固定资本 劳动力 TFP 质量 数量 预测 2021 3.6 0.5 -0.1 1.7 5.7 2022 3.6 0.5 -0.1 1.7 5.5 2023 3.5 0.5 -0.2 1.8 5.5 2024 3.4 0.6 -0.2 1.8 5.3 2025 3.1 0.6 -0.3 1.7 5.1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 可以看出, 在 Cobb-Douglas 式生产函数中,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基本要素为 劳动投入 、 资本 投入 和 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与人口规模、人口质量高度相关,人口数量决定劳动力 资源,而人口质量则与劳动效率挂钩;资本投入取决于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率,其中资本形 成率是人口抚养比和老龄人口占比的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生产效率,与 技术进步、资 源配臵 等密切相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人才红利释放带来的 科技和创新 。可以发现,三个 核心生产要素均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人口规模、结构及质量作为自变量,将直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家庭户规模(人 /户)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2 4 6 8 10 12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8 2013 2018 婚姻登记 :粗结婚率( %) 婚姻登记 :粗离婚率( %,右轴) 11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接或间接的影响因变量 经济产出。 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潜在经济产出增速之所以不断下滑, 其中一大 主要 影响因素为, 在 老龄 占比提升 、人口红利趋减等 大 背景下, 资本 投入 和劳动力数量的拉动效应趋势性下降 , 且 劳动力数量投入贡献持续为负 ,这与 日本等 东亚 发达 经济体 的经验 亦相吻合 。 图 19: 中国人口增速 /结构与 GDP 增速 图 20: 经济 转型过程中的 GDP 增速不断下沉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那么,更具体来看,三大人口趋势背后还有哪些经济含义?未来将如何演变,又分别将通过 何种途径影响经济发展 和产业消费结构变迁 ? 图 21: 人口要素影响经济增速及结构逻辑概览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2.1. 人口规模: 人口红利末期 , 原 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七普数据显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 2020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 16-59 岁)为 8.8 亿,人口 平均年龄为 38.8 岁,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然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已 处倒 U 型右侧下 滑阶段,我国已步入人口红利 末期 阶段。 1990 年 -2020 年 整体 劳动年龄人口呈倒 U 型分布 , 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 68.6%,较 2010 年下降 6.9%,已处于倒 U 型右 侧下滑阶段。 自 2004 年开始,“民工荒”出现并延续至今,普通劳动者工资走出前数十年的 窄幅波动状态, 一路上行。学术界多以 2004 年作为我国经济的刘易斯 拐点 ,在此之后,农 -2.0 -1.5 -1.0 -0.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30 -20 -10 0 10 20 30 1965 1972 1979 1986 1993 2000 2007 2014 GDP:不变价 :同比( %) 占总人口比例 :65岁及以上( %) 人口增速( %,右轴) 3 6 9 12 1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 %) 实际 GDP同比( 5YMA): 中国 日韩台平均 12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且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若以 俄罗斯人口问题 研究员 巴尔苏科夫 在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系统性转型的世界趋势一文中对经济意 义上人口红利期的定义 “ 总抚养比小于 50%,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 66.6% 或更高 ”来看, 我国 当前 已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后的人口红利期末阶段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拐 点于 2010 年出现, 2020 年 68.6%的水平已 接近红利边界 66.6%;人口红利已趋于减弱甚至 消失。 图 22: 2004 年后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速度加快 图 23: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倒 U 型下滑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我国人口红利期呈现时间长、劳动力充沛的特点, 曾凭借劳动力资源 优势实现了经济连续 30 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 在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系统性转型的 世界趋势一文的定义中, 我国人口红利 期 ( 30 年)显著 长于日 ( 15 年) 、韩 ( 12 年) 等 东亚发达 经济体;同时,我国充沛的劳动力绝对数量上更是锦上添花,我国劳动力出现拐点 在 2010 年,彼时劳动力人口占比 74.5%, 而美国、德国、日本的劳动人口占比拐点分别于 1985 年 (此处以第一个拐点计) 、 1987 年、 1990 年出现,彼时占比分别仅为 66.9%、 69.7%、 69.8%。不可否认的是,充沛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曾是我国一大显著优势。伴随 50-70 年代“婴儿潮”人群的成长, 70 年代后期起,劳动人口数量迅速提升。同时,收入 、医疗、 卫生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恰逢政策层为控制人口 增速过快增长 于 70 年代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在此阶段,无论是老人抚养比或是少儿抚养比均迅速下降。 劳动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劳动人口占比的快速提升以及总抚养比的下滑,使得中国迎来了 “ 人口 机会窗口 期”。 80-90 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受益于充沛 且廉价 的劳动力资源,我国 承接了来自美国及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转移,对外加工贸易业蓬勃发展,逐步建设起较 完备的工业部门体系;而后,我国又于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 海地区转移,进入出口加工制造业;同时,人口潮 以及城镇化的推进 还推动房地产产业繁荣 发展,进一步拉动 了 我国经 济。可以说,我国连续 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红利 高度 相关 。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20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制造业 66.7 70.2 74.5 68.6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1990 2000 2010 2020 (%) 劳动年龄人口 (%) 13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图 24: 中德美日劳动人口占比拐点时占比绝对数对比 资料来源: Wind,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然而,在人口红利消失 末期 ,我国人均 GDP 对比同时期的发达经济体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 主因 处于 较低 端的全球价值链位臵 。 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劳动力人口占比达到拐点时, 人均 GDP 均已超过 10000 美金, 城市化率达 70%以上, 已完成了工业化起飞,处于工业化 成熟阶段。同时, 其 低端产业链已逐步向其他人均成本较低的国家迁移,产品向中高端方向 升级发展 。 而我国在劳动人口占比顶点时期,人均 GDP、人均粗钢量及城市化率 几乎 均低于 以上 主要发达经济体,很大的原因在于,在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过程中,我国以廉价充沛 的人力资本为主要优势,而美日韩德的优势 在后期则 更多体现在生产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上 , 如美国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不断涌现的技术创新, 日本、德国 深耕精细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径 。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靠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这也制约 了 制造业的后续发展升级速度。 图 25: 中 美 德日韩劳动人口拐点前后城市化率 ( %) 图 26: 中 美 德日韩劳动人口拐点前后人均 GDP(美元) 情况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注:以劳动力人口占比拐点为 0 资料来源: Wind,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注:以劳动力人口占比拐点为 0 近年来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已不再,用人成本不断提升,且未来劳动力数量对经济产出 的贡献可能还将进一步下滑,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结构上, 亟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产业转型升级以驱动经济发展 。 尽管我国制造 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规模和数量已然不是 当前 中国工业生产的主要矛盾, 但 “大而不强” 问题仍存, 多数高端制造 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 ,而 传统产业 又面临人力资 源 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等难题 。 根据波特假说( Porter hypothesis),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约束有望倒逼企业加速 进行技术 创新和 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我国制造业有望从传统的“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 量、低质量、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强”的“新中国制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高质量、强品牌),高端制造业(通信、电子、计算机、汽车、高端机械设备、新材料、工 73.3% 69.7% 66.9% 69.8% 62% 64% 66% 68% 70% 72% 74% 中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美国 中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美国 中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14 投资策略 主题报告 本报告版权属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各项声明请参见报告尾页。 控自动化、新能源等)发展大有可为。一方面,鼓励制造业高端化的政策频出。自 2015 年 中国制造 2025被提出以来,政策便不断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力争实 现“ 2025 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2035 年制造 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的定性目标;“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的定量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产业 升级 已不断 取得 新 成效,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