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面板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产业转移国产面板材料长期受益.pdf

  • 资源ID:121251       资源大小:4.90M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面板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产业转移国产面板材料长期受益.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 56 Table_Main 行业研究 |信息技术 |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 证券研究报告 面板行业研究报告 2021 年 05 月 27 日 Table_Title 显示产业转移,国产面板材料长期受益 Table_Summary 报告要点: 面板作为中国半导体崛起的第一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板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要求较高,需 要依靠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面板产业在国 家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全面支持下飞速发展,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 占比接近七成,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产业集中地,成功洗出日韩台厂 商的落后产能,摆脱了卡脖子的历史问题。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从无到 强的成功是中国半导体崛起的第一步,发展面板产业不仅是经济需要, 更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伴随国产面板龙头厂商在面板产业的话语 权逐渐增强,未来大陆面板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产业转移国产面板份额提升,行业进入快速上升 通道 显示面板产业向中国转移,国产厂商话语权不断增强。面板经过 30 年的产业化发展,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目前逐步向中国大陆 集中。在京东方、 TCL 华星、深天马以及维信诺等国产面板厂商的带 动下,大陆面板份额不断攀升。 LCD 领域随着韩厂退出,国产 10/11 代线满产,京东方及 TCL 华星全球份额达到 40%以上 ,未来大陆 LCD 市占率将达到 6 成以上。目前来看, LCD 从技术以及成本方面考虑, 仍将是未来主流技术,国产龙头的未来盈利确定性高;而在 Mini LED/OLED 等新兴领域,国产厂商加速追赶,客户进展顺利,将带动 整 体产业链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千亿材料市场,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显示材料是显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日韩厂商,国产显示材 料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全球显示材料市场规模预计约 3000 亿元,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驱动 IC 等 , 国产 份额 占比 较低。 我们预计随着面板产业逐步向大陆集中,国产龙头厂 商掌握行业话语权,将加速推进产业链国产替代进程。叠加面板行业 整体的景气度上行,我们认为国产面板材料厂商将长期受益。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面板 产业转移叠加行业景气度向好 ,国产面板 材料厂商将 迎 黄金发展期 。在国产化 进程 下 , 建议关注 细分赛道龙头厂商:三利谱、 八亿时空、激智科技、杉杉股份、万润股份、双星新材。 风险提示 ( 1)需求不及预期;( 2)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3)行业竞争加剧。 Table_Invest 推荐 |维持 Table_PicQuote 过去一年 市场行情 资料来源: Wind Table_DocReport 相关研究报告 国元证券行业研究面板系列报告:周期成长共振,面板龙头 迎戴维斯双击 2021.03.23 国元证券行业策略 2021 年电子行业策略报告:电子产业 创新与格局重构 2020.12.12 Table_Author 报告作者 分析师 贺茂飞 执业证书编号 S0020520060001 电话 021-51097188-1937 邮箱 联系人 李雪峰 电话 021-68869125 邮箱 附表: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Table_Forecast 公司代码 公司名称 投资评级 昨收盘 (元) 总市值 (百万元) EPS PE 2020A 2021E 2022E 2020A 2021E 2022E 002876 三利谱 增持 52.19 9075.05 1.01 2.07 2.80 78.05 25.25 18.65 688181 八亿时空 增持 51.56 4974.15 1.77 2.29 2.88 29.18 22.53 17.91 300566 激智科技 增持 49.33 11484.06 0.88 1.72 2.44 55.98 28.67 20.22 600884 杉杉股份 增持 16.13 26259.79 0.08 1.04 1.29 190.28 15.56 12.49 002643 万润股份 增持 16.56 15055.25 0.56 0.75 0.94 29.83 21.98 17.68 002585 双星新材 增持 14.02 16211.02 0.62 0.82 0.97 22.50 17.14 14.40 资料来源: Wind, 国元证券研究所 -1% 15% 30% 45% 61% 5/27 8/26 11/25 2/24 5/26 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 沪深 300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 56 目 录 核心观点 . 6 1.顺应趋势,显示材料进入高速发展期 . 7 1.1 显示技术发展回顾 . 7 1.2 显示材料梳理 . 9 1.3 显示材料迎发展黄金期 . 12 2.通用材料:市场规模逐步上升,国产化空间巨大 . 14 2.1 玻璃基板行业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加速 . 16 2.1.1 玻璃基板需求增速迅猛,国产替代空间大 . 17 2.1.2 市场集中度高,国产化率较低 . 18 2.2 超宽幅偏光片需求旺盛 ,国产替代全面加速 . 19 2.2.1 面板产能转移带动偏光片需求,超宽幅产线需求旺盛 . 22 2.2.2 国内产能迅速扩张,国产化全面加速 . 25 2.2.3 国内偏光片企业产能持续扩张,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 28 2.3 全球显示驱动 IC 产能紧张,国产替代迎发展机遇 . 28 2.3.1 终 端应用需求旺盛拉动驱动 IC 需求增长 . 30 2.3.2 进口依赖程度高,国产化率约为 5%. 30 2.3.3 供给持续受限,成为制约面板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 . 32 3.LCD:液晶材料和背光模组市场需求广泛 . 33 3.1 面板产业转移带来大量需求,混合液晶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 . 33 3.1.1 面板产能转移,液晶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 35 3.1.2 混晶国产化程度低,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 36 3.2 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国产化进展加快 . 38 4.OLED:产能释放在即,有机发光材料迎发展黄金时期 . 42 4.1 OLED 加速渗透,国内产能释放在即 . 44 4.2 终端材料市场集中 度高,国产化进程缓慢 . 46 5.重点公司 . 47 5.1 三利谱:国产偏光片龙头 . 47 5.2 八亿时空:国产混晶材料龙头企业 . 49 5.3 激智科技:功能性薄膜龙头企业 . 50 5.4 彩虹股份:国内玻璃基 板领军企业 . 52 5.5 万润股份:多点开花打造材料平台型公司 . 53 5.6 杉杉股份:收购 LG 偏光片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 54 6.风险提示 . 55 图表目录 图 1:显示材料产业链 . 6 图 2: CRT 工作原理图 . 7 图 3: TFT-LCD 原理示意图 . 9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 56 图 4: OLED 面板结构示意图 . 9 图 5: TFT-LCD 面板制作工艺流程图 . 10 图 6: LCD、 OLED 结构示意图 . 11 图 7:偏光片结构示意图 . 11 图 8: LCD 面板成本构成 . 12 图 9: OLED 面板成本构成 . 12 图 10: 20192023 全球 LCD TV 面板产能面积分厂商占比走势( %) . 13 图 11:全球 LCD 面板产能份额变化 . 13 图 12:显示面板产业链 . 15 图 13:玻璃基板 . 16 图 14:玻璃基板行业壁垒 . 17 图 15:中国玻璃基板市场规模及其增速 . 18 图 16:中国玻璃基板市场需求(万平方米) . 18 图 17: 2019 年全球玻 璃基板市场竞争格局 . 18 图 18: 2019 年全球 8.5 代玻璃基板市场竞争格局 . 18 图 19:我国玻璃基板产量(万平方米) . 19 图 20:我国玻璃基板产量占需求的比例 . 19 图 21:面板结构示意图 . 20 图 22:偏光片工作原理 . 20 图 23:偏光片基本结构 . 21 图 24:偏光片成本结构 . 21 图 25: PVA 膜材与碘分子拉伸示意图 . 21 图 26:偏光片生产工艺流程图 . 22 图 27:全球 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及增速 . 23 图 28: 2017-2021 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平均尺寸(英寸) . 23 图 29: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亿美元) . 23 图 30: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亿元) . 23 图 31: 2019 年全球偏光片市场竞争格局 . 25 图 32: PVA 膜市场竞争 格局 . 26 图 33: TAC 膜市场竞争格局 . 26 图 34:面板驱动 IC 结构示意图 . 29 图 35:芯片制造流程图 . 29 图 36:按应用分显示驱动芯片需求份额 . 30 图 37: 2020 年大尺寸显示 驱动芯片市场份额 . 31 图 38: 2020 年 LCD 智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份额 . 31 图 39: 2020 年 AMOLED 智能手机驱动芯片市场份额 . 31 图 40: 2019-2025 年全球 DDIC 产能供需比趋势预测 . 32 图 41:面板结构示意图 . 33 图 42:液晶显示原理示意图 . 34 图 43:液晶材料制作工艺 . 34 图 44:大陆混晶材料市场需求量预测(吨 /年) . 35 图 45: 2018 年全球混晶材料市场份额 . 37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 56 图 46:面板结构示意图 . 38 图 47:扩散膜工作原理 . 39 图 48:增亮膜工作原理 . 39 图 49:背光模组示意图 . 40 图 50:背光模组成本占比 . 40 图 51:全球及中国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市场规模(亿元) . 41 图 52:全球 LCD 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市场需求(万平方米) . 41 图 53:有机 发光材料 . 42 图 54: OLED 基本器件结构 . 43 图 55:有机发光材料主要生产环节 . 43 图 56: 2016-2023 全球 OLED 渗透率 . 44 图 57:全球 OLED 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万平方米) . 45 图 58:全球 OLED 材料市场规模及其增速 . 45 图 59: 2019 年全球 OLED 材料市场份额 . 46 图 60:三利谱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 48 图 61:三利谱分产品营业收入(百万元) . 48 图 62:三利谱毛利率与净利率 . 48 图 63:三利谱分产品毛利率 . 48 图 64:八亿时空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 50 图 65:八亿时空毛利率与净利率 . 50 图 66:激智科技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 51 图 67:激智科技分产品营业收入情况(百万元) . 51 图 68:激智科技毛利率与净利率 . 51 图 69:激智科技光学薄膜毛利率趋势 . 51 图 70:彩虹股份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 52 图 71:彩虹股份液晶玻璃基板营收(百万元) . 52 图 72:彩虹股份毛利率与 净利率 . 53 图 73:彩虹股份液晶玻璃基板毛利率 . 53 图 74:万润股份营收及其增速 . 54 图 75:万润股份毛利率与净利率 . 54 图 76:杉杉股份营收及其增速 . 55 图 77:杉杉股份毛利率与净利率 . 55 表 1: CRT、 LCD、 PDP 对比 . 8 表 2: LCD、 OLED 及其他新型显示技术对比 . 8 表 3:可生产 IT 产品的产 线世代数 . 14 表 4:可生产 IT 产品的产线年限 . 14 表 5:显示材料国产化情况梳理 . 15 表 6: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对比 . 16 表 7:国内 LCD、 OLED 产线、产能以及对应的偏光片需求测算 . 24 表 8:中国大陆偏光片生产企业产能 . 26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5 / 56 表 9:三利谱产线一览 . 28 表 10:国内 LCD 产线统计 . 35 表 11:国内混晶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 37 表 12:国内现成混晶厂商产能统计 . 38 表 13:背光模组光学膜重点生产企业 . 41 表 14:光学膜部分公司 . 41 表 15:有机发光材料三代技术 . 43 表 16:国内 OLED 产线统计 . 45 表 17: OLED 有机发光材料海外厂商一览 . 46 表 18:有机发光材料国内厂商情况 . 47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6 / 56 核心观点 面板 显示 产业向大陆集中,国产面板产业链受益。 面板经过 30 年的产业化发展, 从日本到韩国、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 目前产业整体已发展成熟,很难再会出现 新的产业转移地。 LCD 高世代产线中,中国大陆数量占比最高,其中包含大陆独占 的业内最高世代 10.5/11 代产线,凭借高世代所带来的技术、成本化优势,以及其 高昂的资本开支, 国产厂商已在 LCD 领域构建了非常宽阔的护城河。 日本厂商因 面板产线越来越高的资本投入早已退出竞争行列,韩国厂商也因大陆 10.5/11 代线 带来的成本价格冲击退出 LCD 领域转向 OLED,中国台湾厂商则只能依靠老产线在 小尺寸领域谋求差异化竞争机会。 因此 在 LCD 领域,未来不仅暂无新的进入者投 建产线,现有对手也逐渐退出竞争序列, LCD 供给侧迎来巨大改善,未来整体供给 平稳。 OLED 领域,国产面板龙头加速追赶,京东方、深天马、 TCL 华星、维信诺 以及和辉光电等厂商大力发展 OLED 业务 。 据 Omdia 中国现已成为仅次于韩国的 全球第二大 AMOLED 生产基地,并预计将于 2024 年赶超韩国。 伴随国产面板厂商在全球市场逐步掌握话语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地位大幅提升。 国产面板材料目前相较于日韩厂商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实力落后,发展空间大。 如偏光片,经测算随着国产厂商现有产线满产 ,我国偏光片年需求将达到 4.41 亿平 方米,目前国产化率不足 20%,替代空间大 。 我们认为随着国产面板产业的逐渐成 熟,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我国面板材料厂商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 图 1:显示材料产业链 资料来源:国元证券 研究所 整理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7 / 56 1.顺应趋势,显示材料进入高速发展期 1.1 显示技术发展回顾 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电视、笔记本电脑到平板、手机都离不开显示技术的支撑。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 术,即光和电相互转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 CRT);第二个阶段是平板显示技术,包括等离子显 示( PDP)和液晶显示( LCD);第三个阶段 主要为 多技术发展阶段,包括了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 OLED)、 Mini LED、 Micro LED 等显示技术。 第一阶段: CRT 显示 时代 1897 年, CRT 技术诞生。该技术是通过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将电信 号转换成光信号,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CRT 技术开始产 业化,被用于早期黑白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 图 2: CRT 工作原理图 资料来源: CSDN, 国元证券 研究所 第二阶段: 平板显示时代 由于传统的 CRT 电视在尺寸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面板厂商 开始尝试各种技术来实现大尺寸的显示。 1964 年, PDP 和 LCD 技术相继出现,推 动显示技术进入了平板显示时代。 1972 年,日本夏普买下美国 RCA 公司的 LCD 技术,并且在第二年推出了第一款使用了 TN-LCD 面板的计算器。 1993 年日本富 士通公司推出了 21 英寸彩色 PDP 电视机,随后,三菱、松下、三星都开始投入等 离子电视的生产中。 2000 年以后,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优化, LCD 成为了显示技术的主流。 1995 年 TFT-LCD 开始实现商业化生产。 2002 年 LCD 面板代替了 CRT,在电脑和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8 / 56 电视上实现应用。随着 LCD 性能指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逐步下降, PC 电脑逐渐转 向 LCD 显示技术,在电视领域则出现了 LCD 和 PDP 两个技术竞争的格局。但由 于 PDP 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厂商垄断, PDP 最终退出了历史 舞台, LCD 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 表 1: CRT、 LCD、 PDP 对比 CRT LCD PDP 峰值亮度 较高 较低 高 亮度均匀性 较差 差 好 彩色还原能力 好 较好 较好 对比度 高 低 较高 响应时间 小于 0.001ms 约 4ms 0.002ms 可视角 大 小 较大 功耗 较高 低 较高 成本 低 一般 高 使用寿命 5 万小时以上 5 万小时以上 4 万小时 资料来源: Ofweek,电子发烧友网, 国元证券 研究所 第三阶段: 多技术发展, OLED 逐渐实现商业化 1979 年邓青云科学家发现了 OLED; 1997 年日本先锋公司将 OLED 技术应用于汽 车音响,意味着 OLED 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商业化生产。随后的 2002 年到 2005 年, OLED 进入成长期,其应用市场扩展到手机、相机、手持游戏机等领域,主要以小 尺寸面板为主。到 2005 年之后, OLED 开始走向成熟阶段,逐渐实现商业化。 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 2011 年三星开始研究 QLED 技术, 2015 年中国家用电器 博览会上 TCL 推出全球首款量子点 QLED 电视;但目前 QLED 还尚未实现真正的 商用。 Mini-LED 技术在传统 LED 背光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具有异性切割特性; Micro-LED 技术将像素点距离从毫米级降低到微米级, 2018 年三星展示了首款 146 英寸 Micro-LED 显示屏产品。目前 Micro-LED 技术尚不成熟,暂时无法进行规模化 生产。 目前 LCD、 OLED 已实现商业化, LCD 量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工艺制造相对简单, 是当前市场上大尺寸显示面板主流技术。 OLED 具有自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源, 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色彩饱和度,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 显示技术之一,目前 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 产品当中 。 表 2: LCD、 OLED 及其他新型显示技术对比 LCD OLED QLED Mini-LED Micro-LED 响应速度 4ms 0.001ms 1-5ms 纳秒级 纳秒级 对比度 5000:1 趋于无穷 10000:1 趋于无穷 趋于无穷 最大亮度 大 小 大 大 大 光源 背光源 自发光 量子点背光源 自发光 自发光 柔性显示 难 容易 难 可实现曲面显示 可实现曲面显示 视角 中等 较高 中等 较高 较高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9 / 56 厚度 厚 薄 较厚 薄 薄 功耗 高 中等 中等 低 低 寿命 60000h,取决于光源 40000h 60000h 使用寿命比 OLED长 使用寿命比 OLED长 成本 低 高 较高 较高 高 资料来源: OFweek,电子发烧友网, 国元证券 研究所 1.2 显示材料梳理 LCD 技术通过背光源发光,其显示原理 是当背光源发出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时,偏 光片将光线转化成为偏振光,电流通过薄膜晶体管时产生了电场变化,使得液晶分 子发生了转动,改变光线的方向,从而控制了每个像素点的光是否射出;接着利用 偏光片来决定像素的明暗状态。上层玻璃基板与彩色滤光片贴合,使得每个像素点 都包含了红绿蓝三原色,不同颜色的像素呈现出的就是前端的图像。 图 3: TFT-LCD 原理示意图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国元证券 研究所 OLED 显示技术 不需要背光源,具有自主发光的特性。 其发光原理是 :电子和空穴 分别从负极和正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并且在发光层中进行复合活化,形成 激发态的分子,由于激发态的分子很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电子会向基态跃迁,并且 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实现了发光。 图 4: OLED 面板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瑞联新材招股说明书, 国元证券 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0 / 56 以 TFT-LCD 面板制造工艺为例, TFT-LCD 面板制作工艺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阵列 ( Array)工艺、成盒( Cell)工艺和模组( Module)工艺 。其中阵列工艺属于前 段制程,成盒工艺为中段制程,模组工艺为后段制程。 阵列( Array)工艺是制作 TFT-LCD 面板最复杂的一道工艺。该工艺 是在 玻璃 基板上制作出数百万个薄膜晶体管,起到电路开关的作用。薄膜晶体管阵列 需 要 通过四到五次薄膜沉积和光刻成型制作而成,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薄膜在玻璃 基板上构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和互联线,从而实现 TFT 基板的制作。 成盒( Cell)工艺是将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精确对合,形成液晶盒的过程。将 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清洗之后,进行取向层涂敷和摩擦取向处理。在一块基板 上滴注适量液晶分子,在另一块基板上涂封边框胶( Sealant),在真空环境中 将两块基板准确压合在一起, 并进行封框胶固化处理,形成液晶盒。对于压合 在一起的基板,可以按照所需大小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多个液晶盒。 模组( Module)工艺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液晶盒贴合偏光片,构成光学 功能完备的液晶屏;第二步将液晶屏引线外联,并配以外围电路,构成标准的 电路接口;第三步与背光源进行组装,并进行机械加固,由此形成 TFT-LCD 面板。 图 5: TFT-LCD 面板制作工艺流程图 资料来源: 友达官网, 国元证券 研究所 从 LCD 与 OLED 的结构来看, LCD 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 晶、薄膜晶体管、玻璃基板、偏光片和背光模组; OLED 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 片、彩色滤光片、负极、有机发光材料、正极和玻璃基板。 从原材料上, LCD 面板 和 OLED 面板均需要用到 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驱动 IC 等材料。此外 LCD 面板还需要使用到 液晶、背光模组; OLED 面板则需要 有机发光材料 。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1 / 56 图 6: LCD、 OLED 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新材料在线, 国元证券 研究所 玻璃基板( Glass Substrate) 是一张表面极其平整的玻璃片, 是显示面板的 重要原材料之一 。一张 LCD 面板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分别在阵列工艺中作为 底层的玻璃基板和在彩膜工艺中作为彩色滤光片的底板使用。一张 OLED 面板 需要一张玻璃基板。面板的分辨率、透光度、厚度、质量、视角等都与玻璃基 板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玻璃基板的质量好坏对于面板来说至关重要。玻璃基 板在 LCD 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15.2%,在 OLED 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6%,是面板 重要原材料之一。 彩色滤光片( Color Filter, CF),是 面板 实现彩色化的关键材料 , 它包含了红、 绿、蓝三原色。彩色滤光片贴附在玻璃基板之上, 必须与面板一对一同样大小 搭配使用,因此很多面板厂商都有其配套的彩色滤光片制造厂。 彩色滤光片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17.9%。 偏光片( Polarizer)是面板关键原材料之一 。 LCD 面板需要两张偏光片,分 别 位于液晶面板两侧,通过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来透射或者阻断背光模组 发出的光线,并且调整像素的亮度并且重现颜色,从而呈现出颜色鲜艳的显示 影像,如果没有它,液晶面板就无法显示。 而 OLED 面板需要用到一张偏光片, 其作用是消除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偏光片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9.9%。 图 7: 偏光片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三利谱, 国元证券 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2 / 56 驱动 IC 是集成电路芯片装置,通过对透明电极上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 率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建立起驱动电场,最终实现 面板 的信息显示。 驱动芯片 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10.4%,在 OLED 成本占比为 6%,是显示面板重要的原 材料之一。 液晶材料是 LCD 液晶面板的基础材料 ,也是其专属原 材料, 是在特定温度下 具有晶体特性的液体。当光束通过液晶时,液晶本身会排排站立或者扭转呈现 不规则形状,因而阻隔或者使光束顺利通过。任何一种液晶单体都不能直接用 于显示,因此在实际中选用多种单体混合并加入添加剂,调制成混合液晶来满 足液晶显示材料的不同性能要求。 液晶材料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3.5%。 背光模组( Back Light) 是 LCD 面板专属原材料 。由于 LCD 是非自发光的显 示装置,因此需求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够 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等组成,其性能好坏直 接影响了 LCD 显示质量。 背光模组在 LCD 成本中占比为 29.1%,是 LCD 面 板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 有机发 光材料是 OLED 专属的原材料 。 OLED 面板是自主发光,其发光特性主 要依赖于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有机分子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时间内会跃迁到基态,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 实现发光。有机材料在 OLED 成本中占比为 23%,是 OLED 面板成本占比最 大的原材料,也是其最重要的原材料。 图 8: LCD 面板成本构成 图 9: OLED 面板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 中国信息产业网 , 国元证券 研究所 资料来源 : IHS, 国元证券 研究所 1.3 显示材料迎发展黄金期 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大陆厂商占比不断提升 。 面板具有高度标准化这一特点,除 尺寸外,各家面板厂商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属性不强,导致面板产业出现高世代降维 打击低世代产线这一现象。回顾历史,新进入厂商总能依靠投建高世代产线,凭借 技术以及成本优势对老厂商进行打击,因此液晶面板行业的转移速度很快,经历了 日本、韩国、台湾、大陆这样的产业转移。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上一轮面板周期的 价格高点( 17Q2)起陆续投建多条高世代产线,而在多条 G10.5 代线投产放量冲 29.1% 17.9% 9.9% 15.2% 3.5% 10.4% 14.0% 背光模组 彩色滤光片 偏光片 玻璃基板 液晶材料 驱动 IC 其他 35% 23% 7% 6% 6% 4% 9% 10% 设备 有机材料 PCB 驱动 IC 玻璃基板 其他材料 人工 其他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3 / 56 击下,海外厂商产能被逐步挤占:韩厂较早布局开始向 OLED 转型,台厂主要依靠 低世代产线在中小尺寸市场寻找差异化竞争机会,日本厂商则因财务问题逐渐退出 竞争。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 2020 年中国面板厂出货面积份额为 54.7%,其中 京东方和 TCL 华星占据 34.3%市场份额,随着 2021 年国产厂商的并购重组等项目 落地,国产厂商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双龙头竞争格局。 图 10: 20192023 全球 LCD TV 面板产能面积分厂商占比走势( %) 资料来源 : 群智咨询 , 国元证券 研究所 LCD 面板技术成熟升级放缓,未来短期暂无新产线投产,行业供需趋于稳定,周期 性放缓。 现阶段 LCD 面板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不同于此前产能转移的是, 现阶段暂未看到有下一个新的产业承载地区出现,而随着韩厂逐步退出,大陆厂商 凭借技术以及成本优势有望不断压缩台企份额,将拥有 LCD 面板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长期格局稳定。 图 11: 全球 LCD 面板产能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 : Statista, 国元证券 研究所 30% 36% 41% 48% 56% 65% 68% 69% 69% 69% 8% 7% 7% 6% 6% 5% 5% 5% 5% 5% 33% 27% 24% 21% 13% 2% 2% 2% 2% 29% 30% 28% 25% 25% 25% 25% 24% 24% 2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016 2017 2018 2019E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中国大陆 日本 韩国 台湾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4 / 56 IT 面板方面,海外厂商老产线占比较大,大陆厂商布局有望重塑行业新格局。目前 全球可生产 IT 产品的 a-Si/LGZO 产线共计 55 条, 行业参与厂商 众多且 分散,类似 于 TV 面板此前格局 ,其中运营超过 15 年的产线占比达 38%,运营 10 年以上的占 比达 76%, G8 代线及以上占比仅为 27%。相较于大陆面板产线,海外产线老旧面 临自然退出以及竞争退出局面,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加强在 IT 领域的布局,将有望挤 占大部分海外厂商份额,重塑 IT 面板格局。 表 3: 可生产 IT 产品的产线世代数 世代线 数量(条) 占比 G8 及以上 15 27% G6-G7.5 12 22% G6 以下 28 51% 合计 55 100% 资料来源: TCL 科技, 国元证券 研究所 表 4:可生产 IT 产品的产线年限 运营年数 数量(条) 占比 运营超 15 年 21 38% 运营 10-15 年 21 38% 运营 10 年以下 13 24% 合计 55 100% 资料来源: TCL 科技, 国元证券 研究所 材料 国产 替代诉求强烈,迎黄金发展期 。 材料厂商作为面板产业链上游,相较于海 外厂商目前差距较大。日韩面板产业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上游材料厂商技术 实力雄厚,占据全球中高端面板市场。近年来,在国家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下,大陆 面板厂商发展迅速,中游面板厂商如京东方、 TCL 华星快速赶超海外厂商,成为全 球面板龙头。大陆面板厂商的突破封锁也为大陆面板产业链整体博得发展空间 , 上 游 材料国产替代需求强烈 ,推动材料厂商技术与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 相较于海外厂 商的高成本 ,国 产面板材料厂商在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方面均具备优 势,盈利能力出色 。 我们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产面板龙头的带动下,国产 面板产业链将长期受益,未来几年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2.通用材料 : 市场规模逐步上升,国产化空间巨大 显示材料 需求旺盛,市场 规模 逐步上升 。 面板产业经过了多年发展,从日本到韩国、 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 产业链向东转移趋势明确,大陆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面 板产能集中地,显示材料市场持续扩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全球平板显示 通用材料总的市场规模接近 3000 亿人民币,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 驱动 IC 等材料,其中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约百亿美元;玻璃基板市场规模约 400 亿人民币 等 。 我们预计伴随国内面板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陆面板制造龙头的带 动,未来几年将会是国产显示材料发展的黄金时期。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5 / 56 图 12:显示面板产业链 资料来源:国元证券 研究所 国产 显示材料市场持续扩容,规模效应将逐渐凸显。目前大部分显示材料国产化水 平偏低,市场空间及潜力较大。大陆面板材料厂商在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及发展后, 部分龙头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发展潜力及竞争力 。 随着全球面板产业逐步向大陆转移, 国产材料厂商 将有望在国产化过程中持续受益。 表 5: 显示材料国产化情况梳理 材料 国内 市场规模 国产化率 国内龙头企业 玻璃基板 203.09 亿元 20% 东旭光电、彩虹股份、凯盛科技 靶材 138.2 亿元 30%-50% 江丰电子、阿石创、隆华科技 光刻胶 55 亿元 10% 雅克科技、晶瑞股份、南大光电、容大感光 掩膜版 23 亿元 10% 清溢光电 湿电子化学品 105 亿元 10%-30% 晶瑞股份、飞凯科技、新宙邦、江化微 彩色滤光片 169 亿元 20%-50% 东旭光电 偏光片 251.73 亿元 20% 三利谱、深纺织、杉杉股份 液晶材料 33 亿元 30%-60% 八亿时空、飞凯科技、诚志股份 光学膜 81.4 亿元 20%-50% 激智科技、长阳科技、双星新材、东材科技 有机发光材料 20.7 亿元 20% 奥来德、万润股份、瑞联新材、强力新材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国元证券 研究所 备注:表中靶材、光刻胶、掩膜版及光学膜材料分别为平板显示用靶材,面板用光刻胶,平板显示用掩膜版及背光模组用 光学膜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6 / 56 2.1 玻璃基板行业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加速 玻璃基板是一块表面极其平整的薄玻璃片,是液晶显示面板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 面板制作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LCD 面板要求玻璃基板必须是无碱玻璃;而 OLED 面板为了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明亮度、更长的使用寿命等特点,其对 于玻璃基板的要求更高。 图 13:玻璃基板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 国元证券 研究所 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可以分成浮法( Float Technology)、溢流熔融法( Overflow Fusion Technology)和流孔下引法( Slot Down Draw)。目前只有旭硝子 AGC 成功使用浮 法制造 TFT-LCD 玻璃基板,主流的生产工艺是溢流熔融法。 浮法生产是将熔融的玻璃液传输到液态锡槽中,利用锡和玻璃的密度差,在 玻 璃液 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自然摊平,再进入冷却室冷却成型,之后再进行研 磨、抛光等。浮法 的优势在于产能高、易于玻璃基板面积尺寸的扩大。 溢流熔融法是将熔融的玻璃液导入导管中,玻璃液 从导管两侧向下溢流而出形 成玻璃基。该方法全程不需要接触任何介质,后续不用进行抛光等处理,是生 产 TFT-LCD 玻璃基板的主流方法。但溢流熔融法产能相对较小。 流孔下引法是将 熔融 玻璃液导入到铂合金制成的流孔漏板槽中, 在重力作用下 玻璃液流出,再通过滚轮碾压、冷却室固化成型。下引速度 及开孔大小来控制 玻璃的厚度 ,温度分布决定玻璃平整度 。流孔下引法必须在垂直方向上进行退 火,这就对熔炉的高度要求较高,投资成本较大。 表 6: 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对比 方法 浮法 溢流熔融法 流孔下引法 产能 (吨 /日) 300700 520 520 投资额 1.5 亿美元 1 亿美元 1 亿美元 拉引方向 水平 垂直 垂直 成型介质 锡液 溢流砖 铂合金狭缝漏板 成型原理 利用锡和玻璃的密度差 重力 重力 玻璃厚度的关 键 熔窖的拉引量、拉边机作用 力、主传动速度等 玻璃液的溢流量和 下拉速度 熔窖的拉引量、流孔开 口大小和下拉速度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7 / 56 玻璃厚度 0.225mm 0.32.5mm 0.031.1mm 玻璃尺寸 大面积,高世代 中大面积 中小面积 后续加工程度 适中、一面需要处理 最低,不需要处理 较高、两面需要处理 代表厂商 AGC Corning、 NHT、东 旭、彩虹 NEG 资料来源: 新材料在线, 国元证券 研究所 从玻璃基板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尺寸和轻薄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根据玻璃基 板尺寸大小可将液晶显示面板产线划分为不同的时代,液晶显示面板世代越高,玻 璃基板的尺寸越大,对应的产能面积越大,技术水平要求越高。终端产品大尺寸化 趋势延续,面板生产线也向高世代线发展,玻璃基板面积持续提高,大尺寸化趋势 显著。另外终端产品对于面板的轻薄化要求日益提高,在影响面板厚度的因素中, 玻璃基板的厚度至关重要,一般厚度在 0.1mm 到 0.7mm 之间,而 8.5 代线玻璃基 板产品厚度已经进入 0

注意事项

本文(面板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产业转移国产面板材料长期受益.pdf)为本站会员(幸福)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