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新冠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基于全国从业人员个体追踪调查的全面分析.pdf

  • 资源ID:121037       资源大小:1.22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冠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基于全国从业人员个体追踪调查的全面分析.pdf

1 No. C2020005 2020-11-13 新冠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 基于全国从业人员个体追踪调查的全面分析 张丹丹 刘雅玄 内容提要: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为世界各国的标杆。严格 的疫情防控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尚缺乏讨论。本文利用对 5000多名从业者 的个体追踪数据,全面分析了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研究发现,2020 年上半年 我国劳动力市场活力平稳恢复、就业趋势向好,复工率从 2 月初的 12%,恢复到 6 月中 旬的 85%。同时,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6月中旬相对 2019 年底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仍存在 20%的劳动力“损失”,其中 11%为“失业”,4%在“等待复 工”,5%在岗但是“工作量恢复不足”;从业者的平均月劳动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5%。回归分析显示,封城等防控措施显著影响了复工的进度;而复工不足会显著影响从 业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应做好“稳就业”工作,尽量减弱对经济的负 面影响; 需尽快制定针对失业群体的帮扶政策, 在 “保基本民生” 的同时减少贫困的发生。 关键词:疫情 劳动力市场 心理健康 张丹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电话:01062759779,电子邮件:,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100871。刘雅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 研究院,电话:01062759779,电子邮件:,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 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00871。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项目号: 71973004)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AZD086)、国家高端智库项目、北京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 染的肺炎防控攻关专项课题” 的资助。 张丹丹为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感谢邱筠提供的部分防控政策数据, 姚洋、李力行和Xin Meng提供的修改建议,以及许金凤和谢佩瑜提供的优秀助研工作。2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mployee Tracking Survey Zhang Dandan, Liu Yaxuan Summary: Chinas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have set a benchmark for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discussion on the economic costs of these polici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based on the tracking survey of over 5000 employee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0. By the mid of June, there were up to 20% job losses in the Chinas labor market, among which 11% were unemployed, 4% were waiting for work resumption, and 5% were not insufficiently employed. Additionally, the average monthly earnings for Chinese employees has, on average, reduced by 15%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Our regression estimation suggests that the city lockdown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ork resumption, which in turn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mental health of employe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have rich implications for ongoing global efforts in containment of COVID-19.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e that (1) the economic cost should be particularly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formulating control policies; (2)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he unemployed are urgently needed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falling into poverty. Keywords: COVID-19, Labor Market, Mental Health JEL Classification: I18 I12 J203 一、引言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先在我国武汉暴发,之后蔓延到全国。 三月初开始,COVID-19席卷全球,截至10月初,波及了218个国家,全世界确诊的人数超 过了3500万,造成逾100万人的死亡(WHO,2020)。可以说COVID-19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 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为应对新冠疫情,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抗疫措施,但是执行强度上存 在很大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比较严厉的疫情防控政策, 疫情因此得以迅速控制。 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则寄希望于“群体免疫”,管控措施较为松散。然而,严格 的疫情控制措施也有极大的政策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在于我们尚不了解封城措施全面 影响。其中一个关键的争论是:这些防控措施是否会带来经济损失并由此产生额外的健 康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的防控经 验已经成为世界的标杆(习近平,2020a)。从我国的抗疫历程来看,自1月23日武汉采取 了封城措施后,我国各级政府开启了“一级应急响应”,不少地区采取了封城和封小区等 严格的防控措施。这些防控措施起到了显著的控制疫情传播的作用,2月底-3月初,疫情 防控效果初步显现,各地新增病例大幅减少。4月份后各地陆续放松管控措施,应急响应 标准逐步降级。可以说我国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利用极为严格的防控手段,在短短 两个月内打赢了这场抗疫之战。大量的研究也佐证了我国“积极”的疫情防控政策有效地 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显著的健康收益(Qiu et al.,2020;Fang et al.,2020; Tian et al.,2020;Chinazzi et al.,2020;Lai et al.,2020;Hsiang et al., 202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习近平,2020b)。 最直接的影响则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春节后由于各地交通大规模阻断,返乡劳动力无 法及时返城复工,居家隔离令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需求的减少和劳动力的 短缺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工, 全国劳动力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少研究强调了2020 年2月的企业复工率低的问题(李辉文等,2020;朱武祥等,2020;易峘等,2020)以及 个体经营者的遭受的短期损失(王靖一等,2020)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月度 调查失业率(见附录图1)作为唯一可得的官方数据显示,2月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创 2018年1月以来的最高值,达到6.2%。以上的研究和数据只反映了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短 期就业冲击, 那么随着疫情防控的效果逐渐凸显, 这一短期的就业冲击是否能尽快恢复? 哪个群体在疫情冲击下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前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尚缺乏系统的讨论。 本文利用微观数据全面、 客观、 及时地评价疫情防控政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政策参考。具 李辉文等(2020)利用“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调查”数据说明了2月10日前,2000 多家样本企业 中有近八成没有复工。朱武祥等(2020)利用数百家中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发现,2月中旬前企业的复 工率不足60%,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有70%没有复工,如不尽快开工,85%的中小微企业现金余额 维持不到年中。王靖一等(2020)估算出疫情对个体经营户造成严重的冲击,营业额下降了50%。4 体来说,本文聚焦疫情期间我国的劳动力群体,分析疫情防控政策对个体劳动者就业及 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能在个体劳动者层面进行数据收集,我们借助“腾讯智库”平台 进行了“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调查,选取了6000多名2019年11月处于就业状态的从 业人员,从3月初开始持续对其进行追踪研究,关注这一群体在2020年上半年遭遇新冠疫 情期间的就业、收入和心理健康情况。利用该数据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一、复盘 2020年上半年疫情暴发期间,我国劳动力市场遭到的冲击及其恢复的过程,描述疫情对 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劳动力群体的冲击差异性;二、利用计量模型构建疫情防控政 策和从业人员复工进度的因果关系;三、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从业人员2020年上半年工作 状况的变化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的分析发现:2020年上半年我国劳动力市场活力平稳恢复、就业趋势向好,复工 率从2月初的12%,恢复到6月中旬的85%。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新冠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 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截至6月中旬仍有4%的从业人员尚未复工,并有11%陷入失业状态,考 虑到工作量的不足,有效就业仅达到2019年底的80%。从业者的平均月劳动收入相比去年 同期下降了15%。利用日面板数据进行的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显示,封城政策使得复工进度 明显放缓,回归系数显示封城会导致个体复工的可能性下降8个百分点。就业损失同时带 来健康成本,我们发现工作状况的恶化显著地降低了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引发了焦虑 和抑郁情绪、并降低了整体幸福感。研究表明,疫情确实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不小的 冲击,失业问题凸显、收入水平显著下降,同时从业者心理健康的损失也不容忽视,这些 问题将是“六稳”和“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议题上看,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公共卫生政策的抗疫效果 的认识,但就抗疫措施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没有充分的研究,特别是迄今为止少有研究关 注疫情对劳动力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关注从业者的就业变化、收入冲击和心理健 康损失,弥补了现有的研究的不足。 第二,从政策含义上看,为了完成“十四五”规划,并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需 要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 发展直接关系民生问题,“六稳”和“六保”中都强调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本研究切中 此政策要害,持续性地追踪了我国的从业群体,分析疫情对从业者的短、长期影响,为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保驾护航。此外,由于国外疫情还在持续增加,并开始 了二次暴发, 防控任务仍非常艰巨。 本文对2020年上半年的中国防控经验的评估和总结, 有助于为国外的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第三,从分析数据上看,本研究利用从业人员个体追踪数据对全国整体复工情况进 行推断。这一数据的优势是从从业者个体角度分析其工作状态和恢复工作的程度,从而 能更准确地判断疫情期间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该数据也是疫情期间国内唯一一个大 腾讯智库平台的拥有取样自微信用户10万以上被访样本。5 样本的个体追踪数据。该数据对全国的从业群体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信息覆盖了从2019 年底到疫情暴发期,到经济复苏的全阶段,可以全面地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 中包含了详细的就业测度内容,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估劳动力市场恢复情况。 第四, 从研究方法上看, 防疫政策的内生性问题是经济效果评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也是现有文献无法解决的识别问题,本文利用追踪数据的优势,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方 法,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和日期固定效应,排除了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和不随个体 变化的共同时间趋势的影响;此外,在模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一系列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因素(如各地疫情发展状况)。这些分析手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防控政策制定的内生 性问题,从而识别疫情防控政策的真实影响。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关注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疫情防控政 策制定和实施的情况、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及防控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第三部分 介绍调查数据,并对复工和收入变化进行描述;第四部分分析防控政策对复工和心理健 康的影响,包括讨论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讨论识别策略,报告实证结果;第五部分 是对我国抗疫政策的分析;最后是总结全文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COVID-19防控措施及其经济影响综述 (一)COVID-19 防控措施的选择 COVID-19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危机。由于其传染性强, 死亡率也高于一般的传染病 ,一旦疫情暴发,就会迅速传播并会引起医疗挤兑,因此各 国均积极采取措施抑制疫情的大规模流行。根据牛津大学防控政策追踪网站(OxCGRT)收 集的各国政府应对COVID-19的防控政策信息,普遍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主要有六项,包 括:关闭学校和工作场所、取消公共集聚性活动、下达居家隔离令、暂停市内公共交通运 行、限制国内跨区域人口流动及国际旅行等。尽管在措施类型选择上具有相似性,各国政 府在采取防控措施的类型组合、政策实施的最高强度和政策执行的起始时间点选择等方 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引发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公众以及学者的激励讨论。 比较来看,各国政府所能接受的防控措施强度可分为两种极端的情形:一边是不惜 代价的“严防严控”,如中国、意大利;另一边是不愿意采取严格的疾病预防措施,甚至 明确宣布将会诉诸“群体免疫”,比如美国、瑞典。两个极端的防控措施执行强度背后是 完全不同的政策逻辑,前者将COVID-19的防控作为首要任务,后者则是把减少疫情对经 济的冲击放在首位考虑。图1以中国、美国、意大利和韩国为例,显示了针对COVID-19疫 情的防控措施响应程度与疫情发展速度的关系、以及政策反应时间这几个方面的国别差 异。 COVID-19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相对高的特点。COVID-1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推算和 一些医学的最新研究(Polln et al.,2020; Havers et al., 2020),全球确诊病例的数量远低于实 际感染人数,全球人口中约有5-10%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据此计算全球确诊病例应至少达到4亿。 此外,相对于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0.1-0.2%,COVID-19的死亡率在3-5%之间。6 如图所示,从防控效果来看(见图1中的实线),我国的累积确诊人数在防控政策执 行30天内达到了8万, 此后保持稳定, 不再有明显增长, 其政策实施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相比之下,意大利尽管执行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政策(响应指数达到80),但是其用了2-3 个月才将疫情控制在累计确诊为23万人左右的平台期。此平台期维持了2-3个月后,又出 现明显的增长势头。而面对疫情的二次暴发,意大利并没有做出积极的政策响应,甚至防 控等级有所下调。韩国的感染人数最低,控制在2万人以下,其变化趋势与意大利类似,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台期后出现反弹,其防控政策也没有做适时的调整。美国是一个 特例,其确诊人数从2020年3月到10月持续增加,无明显放缓趋势,确诊人数逼近800万为 世界之最,其防控措施的力度在这段时间有放松的趋势,两个相反的趋势说明美国的防 控政策未起到有效抑制疫情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疫情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甚至提升了防控等级(响应指数达到80),只是在9月底 才有明显的降级。这一点和其他国家随疫情的有效控制不断放松防控措施是完全相反的。 从采取防控措施反应时间上看(见图1中虚线),中国作为首个疫情暴发的国家,缺 乏对COVID-19疫情的了解和应对经验, 因此其作为防控政策的先行者, 反应时间相对长, 2019年底武汉出现首发案例后一个月才实施了严格意义上的防控措施。而其他三个国家 基于中国率先暴发的经验,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提前疫情防控,其中由于韩国与中国地理 距离最近,其提前防控力度最大。而中国在疫情大规模暴发后即作出了积极且迅速的反 应,几乎是一夜之间将防控级别抬高到其他国家的平均应对水平(响应指数为60),并在 此后持续保持最严格的防控标准,相比美国是反应速度最慢、决策最为犹豫的国家,用了 十几天的时间其防控的响应指数才达到其他三国初期防控的标准(响应指数达到60)。 由此可见,各国的防控政策的严格程度与疫情发展之间的并无确定的关系,防控政 策的强度选择和执行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总的来说,中国采取的是“速战速决” 式的高压控制疫情策略, 此后为了预防其再次反弹, 更是选择持续采取严格的防控手段。 韩国和意大利则在早期积极防控,之后防控降级,但是都经历了疫情的反弹。而美国则是 “无为之治”,在防控手段失效的前提下甚至进一步放松了防控,导致了疫情的大范围扩 散。7 图 1 COVID-19 防控政策响应指数与疫情发展速度:以 4国为例 注:图中原始数据(累计确诊病例、开始有确诊病例后的天数、政府响应指数)均来自OxCGRT 网站。其中,政府响应 指数的计算是考虑基于各国防控政策类型的选择和单个政策实施范围两方面的综合打分,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该 指数反应了疫情期间政策响应的强弱程度。 (二)COVID-19 防控措施的健康收益 尽管各国的COVID-19防控措施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几乎目前研究最大的一个 共识就是针对COVID-19的各类防控措施对抑制该传染疾病的传播有积极的作用。此前的 研究多以中国为例,比如 Qiu et al.(2020)的研究发现中国采取的封城措施有效地减少 了COVID-19的感染人数,并估计防控政策避免了1400万人的感染和5.6万人的死亡。Fang et al.(2020)估算武汉封城使得武汉以外的感染人数减少了64.8%。Tian et al.(2020) 的分析表明武汉封城使得其他城市出现感染病例的时间滞后了2.91天,执行了防控措施 的城市在疫情暴发初期的感染人数明显少于未执行的城市。Chinazzi et al.(2020)利用 模拟计算方法论证了武汉封城使得疫情在中国的传播减慢了3-5天,使得对中国以外国家 的输出病例减少80%。Lai et al.(2020)得到同样的结论,如果没有执行防控政策,中国 的感染人数到2月底将会是实际情况的67倍;同时其研究发现保持社交距离比阻断交通的 防疫效果更为明显。Hsiang et al.(2020)的研究分析了中国、韩国、意大利、伊朗8 法国和美国的数据,尽管政策效果有所不同,但是防控政策确实减缓了各国的疫情的传 播,带来了显著的公共卫生健康收益,但美国是个特例,其政策效果最不明显。 此外,有部分研究关注防控政策对其他疾病和死亡的影响。如Chen et al.(2020)和 He et al.(2020)的研究都发现疫情期间空气污染改善对非传染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 带来的健康收益。Qi et al.(2020) 使用中国疾控中心的每日死因监测数据发现,封锁 措施在短期内带来了武汉以外(非COVID-19)死亡的明显减少,特别是心血管类疾病、意 外伤害、以及肺炎疾病三类死因。 (三)COVID-19 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疫情期间的经济全面停摆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世界银行 6 月的预测, 全球 GDP 在 2020 年将下降 5%,发达国家下降幅度达 7%(World Bank,2020)。国际劳 工组织估计 2020 年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将损失 4 亿就业机会(ILO, 2020)。国际经合组 织预测 2020年成员国的失业率会达到两位数, 将是第一季度失业率(5.3%)的两倍以上 (OECD,2020)。 分国别来看,美国在 2020 年 2-5 月失业率增加超过两倍,有 1400 万劳动者陷入失 业(Borjas et al.,2020);Coibion et al.(2020)的研究指出,截至 4月初美国的失 业人数累计为 2000 万,远超过“大萧条”时期对就业的冲击,劳动参与率也史无前例地 下降了 7 个百分点。印度在 3 月 24 日宣布开始史上最严格的封城,此后近 13 亿印度居 民暂停了所有的社会和经济活动,Lee et al.(2020)发现封城导致了显著的经济成本, 居民收入下降了 57%, 工作时间减少了 73%。 韩国没有实施大规模封城, Aum et al. (2020a) 的研究发现疫情的扩散导致对就业的直接冲击,即感染人数每增加千分之一会导致 2-3% 的就业下降。Aum et al. (2020b)的研究进一步测算了不同防控政策的防控效果和经济 成本,其研究表明“锁定感染目标”是最有效也是经济成本最低的防控手段。 此外,大量的研究关注疫情防控期人们的心理健康。现有研究发现疫情期间人们的 心理健康普遍下降,特别是女性、移民、非正规就业和年轻劳动力更可能在就业和心理层 面受到疫情的重创。Wang et al. (2020) 在一次针对中国居民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封城 期间中国居民总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及压力感均显著上升,且女性与年轻人受影响最 大。Ahmed et al. (2020) 基于中国的 1074 名样本的网络调查发现,来自中国湖北的大 部分受访者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上升;并且 21-40岁群体心理健康恶化更甚。Brodeur et al.(2020)利用谷歌搜索数据发现在封城期间在欧洲和美国人们对关键字“无聊”、 “孤 独”、“焦虑”和“悲伤”的搜索频率出现了显著上升,并推测是封城措施影响了人们的 心理健康。Gualano et al. (2020)、Rossi et al.(2020)和Aragona et al. (2020) 的研究发现意大利封城期间当地居民的抑郁与焦虑症状都明显上升,总体睡眠质量下降, 失眠症状增加。Pieh et al. (2020) 发现疫情封城期间,奥地利居民的总体抑郁和焦虑 水平分别为新冠疫情前的 5 倍和 3 倍;并且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显著低于疫情出现前。 Kumar et al.(2020)和 Nanda et al.(2020)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封城期间外地务工人员 通常会因为失业而失去社保,进而陷入焦虑与抑郁。Holmes et al.(2020)认为因为封9 城而导致的社交隔离可能会使得一些自残行为上升,例如自杀与自残;并且这一影响会 因失业率上升、经济冲击和贫困加剧而增加。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了解了疫情防控政策对抑制疫情传播的作用,以及在疫情防控 期间各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巨大损失。但是现有文献并没有系统性地建构我国疫 情防控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防控政策是否会使得就业者遭受 更大程度的经济冲击,以及这种经济损失是否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并由此带来 健康损失?此前关于失业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失业导致心理健 康受损,使得生活满意度下降,比如 Clark and Oswald(1994),Winkelmann and Winkelmann (1998) , Kassenboehmer and Haisken-DeNew (2009) 和Mendolia (2012) 。 但是在新冠疫情暴发背景下对个体从业者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属于空白。本文试图将新冠 疫情、就业和心理健康三者联系起来,评估防控政策通过对就业的冲击而对从业者心理 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加强我们对疫情防控政策影响的全面了解。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使用宏观数据,缺乏有代表性的个体调查数据。本研究利用代 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独特的微观个体数据对疫情防控政策的经济成本进行评估,并可以 细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就业群体分析其经济影响,能更为全面地分析封 城等防控措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最后,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填补了现有国际、国内研究的空白。第一,本研究 首次从劳动者微观个体角度分析疫情对复工和收入冲击,弥补了之前的研究仅关注企业 复产复工和宏观经济影响的不足。第二,新冠疫情是全球共同应对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 全面复盘疫情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其逐渐恢复的过程,是对国际抗疫经验相关文 献的有益补充。 最后, 本文是首个关注新冠疫情防控对中国从业者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是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和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文献的有益补充。 三、全国从业人员调查数据描述 (一)网络调查及其代表性 “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调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借助“腾讯企鹅 调研”的在线调查平台,从其10万以上活跃用户中筛选出2019年底处于就业状态且年龄 在16-65岁的从业人员,于2020年3月1日、9日至10日随机抽取从业人员样本,调查回收率 为56.8%,共得到样本5866个,其中有效样本5676个。网络调查内容涉及从业人员的详细 个人和家庭基本信息,疫情期的生活安排,复工情况,心理健康和行为测度。 2020年6月 15日,研究团队对全部样本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成功追踪了5485个样本,追踪成功率为 93.5%。 两次调查全部信息齐备的样本共计5027个。 本文的研究基于这个最终的筛选样本。 我们随机抽选了2182个样本参与了经济学游戏,游戏内容涉及风险偏好、时间偏好和利他,这些 信息在本研究中未被采用。10 尽管企鹅调研平台的用户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和各行各业,对全国的就业群体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但是其用户具有网民群体年纪轻、高学历等特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9公布的2018年底全国城镇就业人口分地区分行业的分布情况看,样本中信息和IT 行业从业人员代表性过高,而批发和零售业的代表性过低;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和广 东三地的代表性略高。为了使得抽样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我们采用2015年1%全国人口 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计算了从业人员在省份/行业/性别/年龄/教育/户口类型6个维度的 多重分组中的权重,并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加权处理,加权处理后的调查样本可以在总体 上说明全国的情况 。 调整权重后,最终确定的5027个样本中49%为城镇非农劳动力,19.0%为农民工;样本 中男性占60.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年,平均年龄为35.7岁;从职业分布角度看,从 事白领职业的人员占比为59.0%; 单位所有制方面, 私企员工超过30%, 个体经营者占12.4%; 2019年平均月收入为6043元。从地区分布来看,5027个样本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覆 盖了316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334地级以上城市的95%,说明调查样本有广泛的区域代 表性。 (二)描述性统计 表 1 中展示了 2019 年底的从业者在 2020 年 3 月和 6 月两个时点的就业、收入、以 及心理健康状况。从全国整体复工趋势来看,3月初到 6 月中旬,全国复工率从 61.2%增 加到 84.5%。尽管从趋势上看从 3-6月复工进度明显提升,就业状况总体改善,但是不容 忽视的是截至 6 月中旬仍有 15%的从业人员尚未复工或陷入失业状态。 由于存在已复工但 是工作量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情况,为了反映真实的就业恢复情况,我们计算了工作 量加权的复工率,6 月中旬按工作量计算的复工率为 80%,也就是说尚有 20%的劳动力没 有复工或工作量不足。可见如果考虑工作量恢复不足,复工率会更低一些。进一步将从业 人员的就业状态分成“回单位复工”、 “在家工作”、 “尚未复工”和“失业”四种状态, 则可以清晰地发现复工情况逐渐出现两极化趋势,即正常回单位复工的从业人员和陷入 失业的从业人员均显著增加,其中有 11%的从业人员在疫情期间沦为失业状态。加之正常 年份 6 月全国调查失业率为 5%左右(参考附录图 1),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有可能达到了 15%。 此外,我们询问了每个从业人员工作量恢复的程度,由于复工的劳动者工作强度平 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此利用工作量计算的复工率会低于按人头计算的复工率,工 作量计算的复工率更能反应真实的复工情况。数据显示,3 月初工作量计算的复工率为 52.4%,到 6 月中旬达到 80.6%。就业人数和工作强度两个指标计算的复工率更为接近, 说明复工进度在就业量和工作量两个维度都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 20%的就业不足。 加权调整后调查数据的分省分行业分布见附录表1。经加权调整后,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显 示,不能拒绝“本次网络调查数据的分省分行业分布和全国调查数据的分布是相等的”这一假设,表 明本次网络调查数据和全国劳动力在以上6个维度的分布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1 从收入变化来看,今年从业者的收入较去年同期有了显著的下降,3 月的劳动收入是 去年同期的 57.9%, 平均收入下降幅度达 40%, 3 月到 6 月从业者的平均收入明显提升 (涨 幅达 50%),截至 6 月中旬平均收入恢复到去年同期的 85.5%。 从心理健康来看,3 月和6 月相比,整体心理健康测评指数和整体幸福感没有显著的 变化,但是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下降,说明从业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提升。 表 1 对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019年11月 2020年2月底 2020年6月中 变化 (2020.6-2020.2) 工作状况 在工作 (%) 100 61.20 84.52 23.32* 工作强度是去年同期相比的% 100 52.41 80.56 28.15* %工作状态 回单位复工 100 42.12 75.56 33.44* 在家工作 0 19.08 8.95 -10.13* 没有复工 0 32.27 4.54 -27.73* 失业 0 6.53 10.95 4.42* 收入 月劳动收入 (元/月) 6042.64 (6143.74) 3495.96 (6516.30) 5167.43 (10155.52) 1671.47* 是2019年11 月收入的% 100 57.85 85.5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测评 (0-36) - 24.03 (6.62) 23.91 (7.15) -0.12 焦虑(0-9) - 5.87 (2.10) 5.86 (2.15) -0.01* 抑郁 (0-9) - 6.55 (1.20) 6.48 (2.08) -0.07* % 感到幸福 - 72.42 72.15 -0.27* 样本量 5027 注:数值均加权处理。括号内为未加权的标准差。显著性为t检验结果,* p0.01, * p0.05, * p0.1。 (三)复工的动态过程 本部分利用从业者提供的确切复工日期,我们复盘了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从业人员 复工的动态过程。图 2展示了从 2月 3 日(法定春节假期结束时)到 6 月15 日(追踪调 查日)的每日全国从业人员复工率,并细分本地劳动力/农民工,选择主要城市和行业比 较不同就业群体的复工进度。12 从全国整体复工趋势来看(图 2-A),从2 月初到 6 月中旬,复工率持续上升;2 月 3 日春节假期结束时复工率只有 15%,截至 6 月15日复工率达到 85%;在 3月初和 4 月初 两个时点,都能看到复工率有一个明显的提升。3 月是复工率增加最为迅速的一个月,大 部分复工复产都集中在这个月,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3月的复工率猛增了30%左右。 此外, 可以看到 2月 12 日 (新冠肺炎确诊标准改变, 新增确诊病例一天增加 1.5 万人) , 由于疫情突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刚开始增速的复工进度,突然放缓。4月 7 中央应对疫情 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 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 , 4 月8 日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此后,“复产复工”被提到更为重要的政策 优先位置,复工率得以持续平缓上升。 图 2-A 全国从业人员复工率13 图 2-B 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复工率 图 2-C 部分城市从业人员复工率 图 2-D 本地劳动力与农民工复工率 数据来源:2020年“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调查。 分户口类型来看(图 2-B),占从业人员调查样本 20%的农民工群体的复工率要显著 低于当地劳动力,疫情期间由于封城和全国大范围的流动限制,农民工的返城复工之路 更为艰辛,直到 6 月中旬,其复工率也比当地劳动力低近 5 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图 2-C),我们主要关注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的复工情况, “教育”、 “住宿和餐饮业” 和 “批发和零售业” 为复工率最低的三个行业, 受到疫情冲击最为严重。 5.1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现“复学”,“教育”行业从复工率最低的位置赶超上来, 恢复正常运作。 “建筑业”的复工情况则是在 3月初反弹,并迅速攀升。需要关注的是14 在过去 4 个多月“住宿和餐饮业”复工持续走低,截至 6 月中旬仍处于各行业最低的水 平,总体复工率不到 70%。此外,根据工作量恢复程度来看,我们发现“制造业”从业者 的复工率为 83%,工作强度恢复仅为 77.5%,“批发和零售业”84%,工作强度恢复仅为 75%,说明“制造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相对去年同期存在闲置情况。 分地区来看(图 2-D),上海、深圳和广州,复工趋势与全国趋势相符,北京由于其 特殊的政治地位,疫情防控措施尤为严格,导致其复工进度明显滞后于其他一线城市, 5.1 之后北京的复工情况才逐渐赶超到其他城市的水平。武汉作为疫情的暴发中心,处于 抗疫的一线,复工复产最为滞后,3月中旬之前其复工率保持在 20%以下,第一季度的经 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 月底开始武汉复工复产进度逐渐加快。特别是 4月 8 日封城结束 后的一周内,武汉复工率迅速增加了 10%以上,之后持续平稳增长,截至 6 月中旬,复工 率已超过 80%。 (四)对收入冲击的测算 在防疫期,能否及时复工、复工形式以及工作量对个体收入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疫 情就就业的冲击必然传导到收入层面。我们在网络调查中收集了 2020 年 3 月和 2019 年 的平均月收入,并将个体的收入变化定义为“(2020年 3/6 月收入-2019 年平均月收入) /2019 年平均月收入”。如图 3 所示,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收入都较去年平均水平有所下 降,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从业者的平均收入冲击最大,相比 2019 年的平均月收入,其 在 3 月收入平均下降达 50%,6 月为 30%;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从业者月收入平均下 降在 3 月和6 月分别为50%和18%;“房地产业”、“教育”行业从业者在 3 月收入下降 大,但是到 6 月有了明显的恢复。分户口类型看(图 4),农民工群体(外地农业户口) 的收入冲击最大,3 月收入平均下降了 58%,6 月仍有 20%的收入损失;本市非农户口从 业者受到的收入冲击最小,下降幅度从 3 月的27%的恢复到6 月中旬的10%。15 图 3 分行业的月劳动收入变化 数据来源:2020年“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调查。 图 4 农民工与当地非农劳动力的月劳动收入变化比较 数据来源:2020年“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调查。 总体来看,疫情对我国从业者的就业和收入

注意事项

本文(新冠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基于全国从业人员个体追踪调查的全面分析.pdf)为本站会员(幸福)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