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系列报告(六):碳市场和碳交易.pdf
前瞻性研究 2021 年 05 月 23 日 绿色金融系列报告(六) 碳市场和碳交易 市场化推动绿色产业的重要手段 策 略 深 度 报 告 策 略 报 告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证券分析师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021-38634015 张亚婕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7110001 021-20661934 zhangy 樊金璐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20060001 f 研究助理 谭诗吟 一般从业资格编号 S1060120070034 tanshiy 绿色金融在碳中和中的 重要 作用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碳中和概念 提出以来,我国 开启全国碳市场建设 , 2020年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全国碳市场建设步入正轨 , 今年 5月 发布 的 碳市场登 记、交易和结算的文件 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实施指日可待 。本文将对碳市场的 构建框架进行梳理, 借鉴 欧美成熟碳市场的经验,对我国碳市场进行展望。 海外经验: 欧盟碳市场 ( EU ETs) 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唯一一个跨国界碳市场, 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 3 4,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EU ETs自 2005年建立以来经历三阶段的循序发展, 行业和气体种类覆盖范围逐 步扩大,由免费分配向有偿分配过渡, 期间针对碳价低迷的 情形进行了一系 列制度改革 ,将配额总量制定机制由自下而上变为统一制定,允许碳配额跨 阶段延续使用以保持碳定价的平稳 。活跃的碳交易 加快欧盟节能减排和低碳 转型, 2019年欧盟碳排放量较 2005年(碳市场开始实施)下降约 20%, 2019 年欧盟初级能源消耗占世界约 11.8%,较 2009年下降 3pct。 2020年以来 欧 盟在控碳和碳减排上 愈发 积极,企业碳配额需求日渐旺盛, 欧洲气候交易所 碳配额 EUA期货价格创 下 历史新高, 2021年 5月 19日达到近 50欧元 /吨。 美国碳市场是跨界型和区域型碳市场结合的多层次碳交易体系。 跨界型的洲 际碳市场有西部气候倡议 ( WCI), 地区 型有区域温室气体倡议( RGGI)和 加州碳市场。 2019 年 WCI交易额达 207.4 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 10.7%, RGGI 规模较小, 仅占世界总额 0.84%。美国碳市场呈现以下特征:一是 多 层次碳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 ,例如 RGGI从一个单一行业为切入点, 而 WCI扩大了行业覆盖范围至 几乎 所有经济部门,交易气体从单纯的二氧化 碳扩大至 6 种温室气体。 二是 区域型碳市场活跃,注重与国际的接轨。 美国 碳市场的缺点在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能源生产地区缺乏碳市场建设意愿。 中国 现状 : 我国碳市场正由 2013-2014 年建立的 7大试点地区 向 全国性碳市 场 过渡 , 2021 年 2 月正式实施的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开启全 国碳市场的 规划构建 , 近期生态环境部 密集 发布碳市场登记、交易和结算的 规则文件 是对顶层设计的细化落实 , 全国碳市场 的正式运行日渐临近 。 未来展望: 更多发挥碳交易市场 在绿色 金融 发展中的积极 作用 。 借鉴欧美经 验, 第一,提高碳定价效率有赖于基础要素的支持,当前需要建立清晰的总 量目标、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建立完善的交易机制等;第二,衍生品市 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有助于稳定预期且有助于为现货市场提供价格依据,我国 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有望同时发展,同时也会加强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第三,建立有效的碳排放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碳价对于投资和科技创新的引 导作用,另一方面是过渡期的激励补偿机制。 风险提示: 1)全球经济 复苏不及预期 拖累绿色经济发展; 2)货币政策收紧 影响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收益。 3)绿色经济领域的相关技术发展缓慢。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2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正文目录 一、 碳市场的基本概念与建设框架 .4 1.1 碳市场: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工具 . 4 1.2 建设框架:法律基础、基础要素和调控机制 . 5 二、 海外碳市场经验:欧美交易模式对比 .7 2.1 欧盟碳市场:跨国界统 一的碳市场,三阶段循序发展 . 8 2.2 美国碳市场:多层次碳排放交易体系,区域型市场活跃 . 11 三、 中国碳市场发展:开启全国碳市场建设 .13 3.1 发展历程:从地区 试点走向全国市场 . 13 3.2 发展现状:碳中和成为建立全国碳市场的驱动力 . 15 四、 未来展望:提高碳定价效率,探索碳金融业务 .17 五、 风险提示 .18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3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目录 图表 1 碳市场分类 . 5 图表 2 碳市场建设基本框架 . 6 图表 3 碳市场建设步骤 . 7 图表 4 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截止 2017 年, %) . 8 图表 5 欧盟碳交易市场特征 . 9 图表 6 2008-2013 年欧洲气候交易所( ICE)碳配额( EUA)期货价格持续下行(欧元 /吨) 10 图表 7 欧盟碳排放量: 2005 年碳交易以来排放量加速下降(百万吨) . 11 图表 8 欧盟初级能耗占比持续下降 . 11 图表 9 美国多层次碳排放交易体系 . 12 图表 10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过程 . 13 图表 11 2013 年 8 月 -2021 年 4 月 7 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交易情况 . 14 图表 12 试点碳市场分配方法 . 14 图表 13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内容 . 16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4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2020 年 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提出“ 碳中和 30 60”目标 后 , 碳中和已经 上升为国家战略 , 绿色金融作为碳中和的现行抓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低碳转型有赖于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已经成为 市场共识。 碳排放 权 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 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 。 绿色信贷、绿色债 券、绿色保险和绿色产业基金等传统金融工具致力于弥补企业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而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是利用市场化交易机制重新分配碳配额资源,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碳排放 权 交易市 场以其独有的金融属性,成为 碳排放配额、碳税和补贴政策 三种碳减排措施中最为市场化的方式。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认为碳交易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 定价效率是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这需要交易制度、交易工具、投资者等基础条件的完善,没有金融 机构的参与,碳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预期、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影响减 排目标的有效达成。 因此 应 当 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参与程度,加快推进碳排放权场内场外市场融合发 展,并加强市场运行的金融监管。 由此来看,大力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借鉴海外发达国家碳市场的 建设经验 , 对我国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建设进行展望 。 一、 碳市场的基本概念与 建设框架 1.1 碳市场: 最为 市场化的节能减排工具 碳排放交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1997年 12月日本东京签订的京都协议书,京都议定书将氧化 亚氮、氢氟碳化物、二氧化碳、甲烷、全氟化物、六氟化硫 6 种气体确定为温室气体,上述气体均 可折算为二氧化碳进行计量,因此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权被称为“碳排放交易权”,从事碳排放交易权 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 根据 ICAP( International Carbon 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的定义,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 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它们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 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 碳市场根据 覆盖范围 可分为地区型碳市场、国家型碳市场和跨界联盟型碳市场三种。 跨界联盟型碳 市场覆盖多个国家 、 州 或 省 等 行政区域, 典型例子如 欧盟 碳市场( EU ETS)和 美国西部行动倡议 ( WCI) 等。 国家型碳市场指以国家为单位,对全国范围内控排企业进行总量控制与交 易的碳市场,韩国、 新西兰、 墨西哥 等国均已建立了国家型碳市场。地区型碳市场以单个省市为单位,对省市范围内控 排企业进行总量控制与交易,如美国加州碳市场、加拿大魁北克碳市场和中国试点 地区 碳市场等。 另外还存在行业型碳市场,主要是针对 1-2 个行业建立 的碳市场,在覆盖地域上不做限制, 典型的 如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 RGGI) 、瑞士碳市场、日本东京碳市场 、 琦玉县碳市场 与 中国 全国 碳市场 (电力) 等。 1 1 易兰 ,贺倩 .碳市场建设路径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15(3):232-245.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5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1 碳市场分类 资料来源: 易兰 ,贺倩 碳市场建设路径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平安证券研究所 1.2 建设框架 : 法律 基础 、 基础要素 和 调控 机制 碳市场建设框架以法律基础为保障,以碳配额总量、覆盖范围 、分配方式 等 六 大要素为基础 要素 , 通过支持工具、相关机构的服务和市场 调节机制 得以有效运行。 第一, 碳交易的立法是碳市场运行 和管理的前提 。 国际上 来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和 京 都议定书 是碳市场建设的主要依据 ,大部分的碳市场也都有详细完备的法律体系。 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是 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进行合作 的一个基本框架 , 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原 则,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自身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 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 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控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 诞生于 1997年, 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的补充条款 ,也 是全世界第 一个拥有 国际约束力的碳减排协议, 主要内容包括 六 方面:一是规定了温室气体的范围和涉及的行 业范围,列明各国的减排目标,以及规定了排放量的核算方法;二是 制定了“碳排放交易机制”、“联 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三个 碳交易 机制, 列明了温室气体的范 围和行业范围,规定了排 放量的计算方法 , 直接促成碳市场的诞生 ;三是 规定了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规则 ,包括参与主体的 资格 和 交易对象;四是管理机构,包括公约缔约方大会、秘书处等;五是报告制度,规定了缔约方 定期提交温室气体清单 等报告;六是遵约制度,主要是加强议定书的权威性,设置了遵约委员会, 制定了违背承诺的处罚。 第二,碳市场 由 六 大基础 要素 构成 。 一是碳市场的覆盖范围, 包括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排放类型、 涉及的行业、覆盖对象的纳入标准等。 二是 配额总量的设定 , 配额总量规模决定了配额的稀缺性, 直接影响碳配额 的定价, 配额总量通常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 的 碳排放总量 来制定 , 也 需要兼顾国家 政策规划和产业低碳转型的规划 。 三是配额的分配 方式 , 配额分配 可分为 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类 , 免费分配以无偿的方式分 配 给企业,有偿分配分为拍卖和固定价格出售两种,前者 通过 竞标决定 价 格 ,后者 的价格 由出售者决定。 免费分配通常用于碳市场 建设初期,有助于保护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免受碳泄漏 2的风险。 拍卖分配 相对更为市场化,有助于形成激励机制且有助于形成市场化的碳定价。 2 碳泄漏:如果企业面临来自碳交易体系以外地区的市场竞争,则存在生产和投资可能被转移到气候政策较宽松地区的风险。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6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除此之外, 拍卖 分配 还能产生 额外的 财政 收入。 四 是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 MRV 体系) , MRV即 监 测( Monitoring)、报告( Reporting)、核查( Verfication) , 是 管理企业碳排放量 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 是制定 碳配额与相关法律法规的 重要依据 。 五 是碳交易的履约 机制 , 履约是碳市场公信力和约束 力的体现 , 监管会通过 责令限期整改, 建立“黑名单”制度、 向 相关部门通报等手段对 未履约行为 进行处罚 , 来保证碳市场的有效性。 六是履约期的设计。 履约期指从配额初始分配到企业向政府上 缴配额的时间,通常为一年或几年, 履约期的长短能够决定碳市场是否能在短期内生效 ,也会影响 企业的履约压力 。 第三,碳市场交易需要支持工具、中介机构和 调控 机制 的共同协调。 支持工具包括 注册登记系统、数据报送系统 、 碳交易系统 以及金融工具 。 登记注册系统 主要用于 记 录排放权的创建、归属、转移及注销等状态 ; 数据报送系统是 用于报送碳排放相关数据作为管理基 础,是统一监管的必要条件; 碳交易系统是 碳市场的基础设施, 用于撮合市场交易 ;金融工具是碳 交易 的载体 ,多元化的金融 产品 对于提升市场活跃度和 碳定价 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关机构主要包括监管机构和金融 机 构 。 监管机构负责碳市场各个环节的设计、建设和管理,金融 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服务 提升市场运行的效率。 合理的调控机制设计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其中抵消机制和碳市场链接可以提高地域灵活性, 配额储存、 配额 预借和延长履约期可提供时间灵活性。 抵消机制是指通过减少来自碳排放权交易体 系范围外活动的排放来获取减排量 ,为企业提供 了更多 减排选择 ,另外,企业 产生和出售抵消额度 能够 为体系外其他行业 或 地区提供减排激励。 抵消机制分为国内抵消项目和国际抵消项目, 美国 、 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均采用国内抵消。 配额储存是指企业将碳排放配额留存以供后续使 用,配额预借指控排企业通过从未来履约期预借碳排放配额供当下使用。 图表 2 碳市场建设基本框架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7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3 碳市场建设 步骤 资料来源: ICAP,平安证券研究所 二、 海外 碳市场 经验: 欧美交易模式对比 目前 海外多个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其中欧盟的 碳交易市场 ( EU ETs)是海外 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另有美国加州 西部气候倡议( WCI) 、 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KETS)等主要 碳市场。 其中欧盟和美国的碳市场建设相对领先,下文将重点对上述两个地区的碳市场发展情况和 特点进行分析 。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8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4 全球碳交易 市场规模 (截止 2017年 , %) 资料来源: ICAP, 平安证券研究所 注:圆圈的大小显示了所对应的碳市场大小的粗略估计。 横坐标代表碳市场启动时间,纵坐标指碳市场覆盖范围,具体指碳市场在其对应的经济体总排放中的占比。 2.1 欧盟碳市场: 跨国界统一的碳市场 , 三阶段 循序发展 欧盟 EU ETs碳市场 是全球 规模 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 也是唯一一个跨国界的碳市场,该市场 于 2005 年启动,涵盖 28个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 。 根据中国碳交易网 的数据, 自运行以来, EU ETs 的 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 3 4,交易额自 2005年运行以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碳排放 交易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 2019年 EU ETS交易额达 1689.7亿欧元, 占世界总额的 87.2%,交易量为 67.8亿 吨二氧化碳,占世界总交易量的 77.6%。 EU ETs 不仅是欧 盟成员国每年温室气体许可排放量交易的支柱,也是当今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 。 EU ETs的 法律基础 包括欧盟指令、计划和欧盟委员会规章三大类。 欧盟委员会 在 2003年 颁布的碳 排放交易指令 是里程碑式文件,旨在构建欧盟范围内的碳市场;计划包括成员国碳排放分配方案、 确定总量 的计划以及 碳排放情况的监控与报告计划 , 例如 英国排放交易计划 、 丹麦碳交易计划 等;欧盟委员会规章主要是指令实施的相关细则。三大类共同构成欧盟碳市场的法律依据。 欧洲碳市场 自 2005年以来循序渐进发展, 期间经历多次改革和完善, 大致可分为 三 个阶段 : 第一阶段( 2005 年 -2007 年) : 该阶段 处于试运行状态, 整体来看处于搭建基本框架的阶段。 温室 气体 覆盖范围包括欧盟的 28个国家,覆盖 20MW 以上电厂、炼油、炼焦等 10个行业 ,欧盟总排放 量的 50%; 覆盖气体仅为二氧化碳 ; 设置总量为 20.58亿吨 ; 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 ; 成员国可 拍卖最多 5%的配额 ; 碳金融产品以碳排放配额( EUA)为基础产品,同时发展了远期、期货、期权、 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 ; 处罚机制是 40 欧元 /吨 的罚款。 第二阶段( 2008 年 -2012 年) :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拓宽范围,减少总量规模, 提高 配额拍卖的比 例,金融产品更为多元化,整体来看市场完善度提高,灵活度上升。 覆盖范围 增加挪威、冰岛和列 支敦士登三国 ;覆盖 行业增加航空业 ; 覆盖气体增加 氧化亚氮 ; 成员国 拍卖配额增加到 10%; 金融 产品方面增加了抵消信用 CERs 和 ERUs; 处罚金额增加至 100 欧元 /吨 。 第三阶段( 2013 年 -2020 年)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丰富碳金融工具和 提高机制的灵活度 ,配额 的分配方式上有较大改变 。 增加了制铝、石油化工、制氨等 11个行业 ;温室气体增加铝生产过程中 的 全氟化碳 ;配额总量在 2013 年为 20.84 亿吨,此后每年减少 1.74%;在配额的分配方面,由成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9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员国自下而上提出总量目标变为欧盟委员会统一制定,在配额的分配方式上根据行业性质形成差异 化分配,其中电力行业 100%拍卖,工业企业 2013 年免费配额与拍卖分别占 80%与 20%, 免费配 额计划在 2030 年下降至 30%;进一步缩小信用抵消的范围。 2021年以来 全球碳中和进程加快,欧盟在控碳和碳减排上表现更为积极,企业碳配额需求日渐旺盛, 碳配额价格一路高升。 2021 年 4 月, 欧盟 达成临时协议,到 2030 年欧盟的温室气体将在 1990 年 的水平上至少减少 55%,碳配额资源稀缺性提升推动碳价上涨, 欧洲气候交易所( ICE) 碳配额 ( EUA) 期货价格创历史新高, 2021 年 5 月 19 日达到近 50 欧元 /吨。 图表 5 欧盟碳交易市场特征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EU ETs 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期间对于碳定价、配额的分配方式以及金融产品监管 等 方面 做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 ,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 一是 针对碳价低迷的现象,将配额总量制定机制由自下而上变为统一制定, 允许碳配额跨阶段延续 使用以保持碳定价的平稳。 2007年末欧盟碳价格经历了大幅下滑,一是源于供给过剩, 一方面, 在 第一阶段中,由于缺乏基础数据的支持, 成员国往往高估自己 碳排放量,加上 各 国都努力争取利益 最大化,使得第一阶段的配额总量 高于实际排放值;另一方面, 欧盟碳市场 第一阶段不允许未用完 的配额转至下一阶段使用 , 使得 碳价格在 2007年第一阶段末 供给相对更大 。二是碳排放需求萎缩, 主要受到 2007年末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对此欧盟在第二阶段允许 碳配额跨阶段储存使用,避免配 额在阶段末期造成供过于求的情况,其次,欧盟在第三阶段将碳配额总量设置从成员国自下而上 提 出总量控制目标变为欧盟委员会统一制定配额,以保证碳配额的稀缺性。 二是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分配过渡为免费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免费分配由“祖父法”转变为“基 准线法”。 欧盟碳市场建设初期采用 “祖父法”的 免费分配的方式 ,祖父法是指 以历史排放量作为 配 额发放的依据 ,需要有基准期的历史排放数据 , 历史排放量越高的企业获得配额越多,容易导致企 业减排意愿不足,对此欧盟在 第三阶段将祖父法变为“基准线法”,基准线法指的是 根据设定的基准 值发放配额 ,相较于祖父法更公平更市场化,但是需要更多的历史数据和分析,制度成本相对更高。 三是 金融产品丰富,参与主体多元化,市场交易活跃 。 欧盟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因此 碳市场建立初 期 便即 发展出了 碳配额的 期货、期权 、期权和掉期等多种金融工具,后续又补充了抵消信用( CERs 和 ERUs)的衍生产品 ,其中期货交易尤为活跃, 截至第二阶段,在全部 碳配额( EUA) 的交易中, 欧盟 碳期货交易量占比 达到 85%。 其次,欧盟碳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 募基金等各类投资者, 这一方面促进了碳交易的活跃度,另一方面也驱动更多碳交易产品和金融服 务的诞生。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0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四是 在流程制度的设计上 约束性 与灵活度并存,体现在 详细的核证制度 和配额分配的灵活性 。 其一, 欧盟的碳市场制度中对于检测、报告和核证的具体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以 排放权配额的核证 为 例 , 欧盟给出了活动数据排放因数氧化因数的排放量计算公式,规定 测量排放量应当使用规定 的标准的或可接受的方法,并有辅助的排放量计算来确认 ,每个经营者在关于每种装置的报告中应 该包括识别装置的数据、活动的测量排放量及氧化因数。其二, 为新产业进入者预备免费配额是欧 盟碳配额分配制度的创新之处,旨在避免新进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预留免费配额的同时 还会对停工的企业没收以前分派的排放许可。欧盟对于新产业加入者和终业者的设计细节科学 ,成 员国在第 1年至第 3年间,为新的产业加入者预留 19500万吨的配额,占排放总量的 3%,成员国 之间的预留比例差别较大。 对于 出现预留配额耗尽的情形 ,成员国之间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意大利 和德国为了保证分配的公平性,政府会到市场上购买 配额 。 图表 6 2008-2013 年 欧洲气候交易所( ICE) 碳配额( EUA)期货价格 持续下行(欧元 /吨) 资料来源: Bloomberg, 平安证券研究所 碳市场实施以来,欧盟在 能源相关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9 年,欧盟碳排放 33.3 亿吨,相对于 2005年(碳交易开始的时间)大约下降 20%。根据 IEA数据, 2008-2018年,欧盟 燃料燃烧带来的碳排放量中,电力和供热碳排放下降了 25.5%,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下降了 32.7%, 其他行业碳减排较少。 碳配额的稀缺性促使欧盟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变。 根据 BP 能源报告, 2019年欧盟初级能源 消耗占世界约 11.8%。碳交易促进了欧盟能源供应转型, 2009年 -2019年,欧盟煤炭生产量下降了 31.4%,石油生产量下降了 27.9%,天然气生产量下降了 43.5%,而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水能、 光能 、生物质能等)生产量将近翻倍。 0 10 20 30 40 50 60 05 -04 05 -10 06 -04 06 -10 07 -04 07 -10 08 -04 08 -10 09 -04 09 -10 10 -04 10 -10 11 -04 11 -10 12 -04 12 -10 13 -04 13 -10 14 -04 14 -10 15 -04 15 -10 16 -04 16 -10 17 -04 17 -10 18 -04 18 -10 19 -04 19 -10 20 -04 20 -10 21 -04 价格(欧元 /吨) 金融危机期间 碳价大幅下行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1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 7 欧盟碳排放量: 2005年碳交易以来排放量加速下降(百万吨)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8 欧盟初级能耗占比持续下降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2.2 美国 碳市场: 多层次碳 排放 交易体系 ,区域型市场活跃 美国虽然在 2001 年拒签了 京都议定书,但一直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其 从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就开始推行 排污权交易,并将排污权交易的 经验 应用到 了 碳市场中, 为碳交易体系的建 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美国碳市场 是跨界型 和 区域型碳市场结合的多层次碳 交易 体系。 跨界型 的洲际 碳市场有 西部气候倡 议( WCI) ,区域型有 区域温室气体倡议 ( RGGI) 和 加州碳市场 等 。 西部气候倡议( WCI) 是由美国加州等西部 7 个州和加拿大中西部 4 个省于 2007 年 2 月签订成立 的, WCI 建立了包括多个行业的综合性跨界型碳市场,计划到 2015 年进入全面运行并覆盖成员州 (省) 90%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 2020 年比 2005 年排放降低 15%。 WCI自建立以来 发展迅速, 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 2019 年 WCI交易额达 207.4 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 10.7%,交易量 为 13.8 亿万吨二氧化碳。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0% 2% 4% 6% 8% 10% 12% 14% 16% 64 66 68 70 72 74 76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初级能耗(百万兆焦耳) 占比(右轴)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2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区域温室气体倡议 ( RGGI) 是美国第一个以碳市场 为基础的 强制性减排体系, 于 2009年启动, 由 10 个州组成。 RGGI属于 行业型碳市场 ,单纯管制火力发电行业 , 旨在通过电力产业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体系规模较小。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 2019 年 RGGI交易额为 16.3 亿欧元,仅占世 界总额的 0.84%,交易量为 2.9 亿吨二氧化碳。 加州碳市场 ( CCTP) 于 2012 年启动(履约期从 2013 年 1 月 1 日开始计),在北美排放权交易体 系建设中一直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加州碳市场 允许电站、工厂、炼油厂通过 买卖行政区许可来进行 排放, 设计中包含与其他州或地区的类似交易体系连接的计划 , 例如,加州 是 西部气候倡议( WCI) 中 的主角 , WCI还包括加拿大的四个省,旨在通过连接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 美国多层次碳市场 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 。 例如, WCI与 RGGI两种不同的交易体系形成良好的 互补 作用, RGGI从一个单一行业为切入点,而 WCI扩大了排放交易体系的行业覆盖范围,基本扩 大至所有经济部门,交易气体也从单纯的二氧化碳扩大至 6 种温室气体。 图表 9 美国多层次碳排放交易体系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纵览美国的碳市场发展,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区域型碳市场活跃,注重与国际的接轨。 美国联邦层面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态度相对消极,因 此并未建立国家型碳市场,但是 区域型碳市场尤为活跃, 且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例如, 2014年 加州 碳市场 与加拿大魁北克 碳市场 成功对接 , 2018 年又与加拿大安大略碳市场对接 。 二是 碳配额 分配的 灵活度高 。 美国的 洲际碳市场 会建立 总体 规则 ,为各成员州提供范例 ,各州 结合 自己的 实际情况制定减排规则, 并且将 最易引起争议的“分配配额”留给各州 自行规划,使得各州 之间能够彼此调节,体现各州特色, 形成一个流动的区域交易市场。 加州碳市场制定了三阶段的分 配方式,第一阶段( 2013 年 -2014 年)至少 90%的配额免费分配给所有企业;第二阶段( 2015 年 -2017 年)对高排放类企业免费分配所有配额,对中等排放类免费分配 75%的配额,对低排放类分 配 50%的配额;第三阶段对高排放类企业的分配不变,中等排放类免费分配比重下降至 50%,低排 放类企业下降至 30%。 但是美国碳市场也存在可优化的空间 ,最主要的是 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导致 能源生产地区 缺乏碳 市场建设意愿。 美国关于碳排放交易的立法散见于美国气候安全法、 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3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案等文件, 并没有对建立碳市场作出强制性规定,致使各州对于碳市场的态度分化,从美国碳市 场参与成员的分布可以看到, 美国能源生产排名靠前的德克萨斯州、怀俄明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基 本都没有成为碳市场的参与方 。 三、 中国 碳市场发展 : 开启全国碳市场建设 3.1 发展历程: 从地区试点走向全国市场 我国全国性碳市场 建设 从 2021年起正式实施 ,在此之前我国存在 7大试点市场。 2011年我国发改 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 圳七个省市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自此开启我国碳市场的探索 ; 2012年 6月发改委公布温 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自愿减排( CCER)审定与核准作出规定; 2013 年始 七大 试点地区碳市场陆续启动 ; 2017年 12月 印发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发电行业 ) ,明确 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原则, 计划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分为基础建 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历时一年左右 。 图表 10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过程 时间 文件 /事件 内容 2011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 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 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2011 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关于开展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委 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 深圳七个省市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 。 2012 年 发改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管理暂行办法 对自愿减排( CCER)审定与核准作出规定。 2013 年 -2014 年 碳试点开启 深圳碳市场率先启动交易, 其余 6个试点地区也陆续 启动。 2016 年 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通知 提出 2017 年将建立统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7 年 发改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 设方案(发电行业)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 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2020 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 结算管理办法(试行) 、 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发电行 业)的征求意见稿 启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的建设。 资料来源:政策 文件 ,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 策略深度报告 14 / 19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各试点地区碳价格分化较大, 广东地区碳市场分配机制相对更细致,碳市场交易量占比最高。 根据 7 个试点地区碳市场 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来看 ,试点地区碳成交均价分化较大,最高的北京和最低的 重庆分别为 61.9元 /吨和 4.2元 /吨。广东碳交易相对活跃, 2013年 6月 -2020年 4月期间,广东地 区碳交易量占到全国总量的 47.3%;从碳市场的分配机制来看,广东地区的机制设置也较其他试点 地区更加细致, 在总量设置上采取基准线历史强度下降法和历史排放法,分配方式为免费分配和有 偿分配结合,免费分配采用逐年分配,有偿分配比例为 电力企业 5%,钢铁、石化、水泥、造纸和航 空企业 3%。 我国地 区 型碳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有限, 7 大试点地区截至 2021 年 4 月碳排放累计成交量 3.3 亿吨 , 碳价对于碳排放的指导意义也有限, 但是多年的运营仍然为我国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提供了制度 建设方面的经验。 图表 11 2013 年 8 月 -2021 年 4月 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交易情况 地区 成交均价(元 /吨) 碳交易量(万吨) 碳交易额(万元) 总量 市场占比 总额 市场占比 深圳 25.22 4496.5 13.6% 113388.3 15.3% 上海 30.22 1689.9 5.1% 51071.5 6.9% 北京 61.87 1452.8 4.4% 89880.3 12.1% 广东 18.24 15671.2 47.3% 285856.2 38.5% 天津 20.19 1486.2 4.5% 30005.3 4.0% 湖北 22.66 7441.8 22.5% 168616.2 22.7% 重庆 4.22 887.5 2.7% 3748.4 0.5%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图表 12 试点碳市场分配方法 地区 方法 无偿分配 有偿分配 深圳 目标总量控制法 3 年分配一次 年度配额总量的 3%用于拍卖 上海 历史强度法、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 一次性分配 适时推行 北京 历史法和基准线法 逐年分配 年度配额总量的 5%用于拍卖 广东 基准线历史强度下降法和历史排放法 逐年分配 电力企业 5%,钢铁、石化、水泥、造纸和 航空企业 3%有偿发放 天津 历史法、标杆法和历史强度法 逐年分配 无 湖北 历史法和基准线法 逐年分配 市场价格较大波动时 重庆 总量控制和历史排放法结合 逐年分配 暂无 资料来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 2017),平安证券研究所 CCER 是我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尝试机制。 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丰富碳交易履约主体 的履约方式,鼓励自愿减排,各地区碳市场均引入 C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