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20年7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 资源ID:117549       资源大小:435.3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7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2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1.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走势 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变化趋势 图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20年7月,我国数字经济指数环比上升3.9%,录得686。7月数字经济指数的上升主要由于产业指数的上升, 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对总指数贡献 3.8%、-1.7%、0.7% 和 1.2%。 201601 20200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686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全国数字经济一级指数变化趋势 2. 全国一级指数变化 四个一级指数自 2016 年以来的变化见上图,2020 年 7 月,产业指数、溢出指数、融合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 录得 682、86、257、131,环比分别变动 145.9%、-27.4%、14.2% 和 22.0%。7 月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投 入大幅增长,数字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融合速度快速回升,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溢出下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投入快速增长。 产业 溢出 融合 基础 图2 86 131 68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1601 202007 257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4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3. 全国产业指数变化 我们对数字经济产业进行了细化,具体分为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每 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2020年7月,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指数分别为690、682和594,环比分别变动 182.6%、18.2% 和 10.4%,7 月互联网产业大幅上升,人工智能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投入也录得明显增幅。 互联网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大数据产业 全国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变化趋势 图3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1601 202007 682 594 69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5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4. 全国融合指数变化 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 和金融科技,我们根据这四个领域的劳动、资本和科技投入情况来衡量融合的程度。 2020 年 7 月,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指数分别为 413、213、266、178,均为环比 上升,升幅分别为 9.8%、31.4%、13.0%、23.7%。智慧供应链和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环比快速增长。 智慧供应链 金融科技工业互联网 共享经济 全国数字经济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图4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1601 202007 178 213 266 413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6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5. 总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 2020 年7 月,我国全行业溢出指数和制造业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分别录得86 和102,环比分别变动-27.4% 和 15.0%。7 月制造业和全行业溢出指数走势继续背离,制造业溢出指数上升,全行业溢出指数下降。 制造业溢出指数全国溢出指数 全国数字经济总溢出与制造业溢出指数变化趋势 图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1601 202007 102 86 0 50 100 150 200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7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6. 基础设施指数变化 2020 年 7 月,数据资源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三个方面的指数分别为 230、113 和189,环比分别变动56.1%,1.1%和0.3%。数据资源管理指数显著上升,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化 生活应用指数小幅上升。 互联网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全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 图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189 230 113 201601 202007 0 50 100 150 200 250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8 0 500 1000 1500 200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贵 州 省 吉 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云 南 省 江 西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河 南 省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福 建 省 黑 龙 江 省 安 徽 省 湖 北 省 陕 西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辽 宁 省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7. 各省数字经济指数排序 2020年7月,数字经济指数前五名为广东、江苏、辽宁、北京和浙江,指数分别为1951、1458、1394、 1354、1311。7月排名上升最快的是辽宁,从6月第十六名上升到7月第三名。7月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四川, 从 6 月第二名下降到 7 月第七名。排名最低的五个省份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514、 450、346、262、225。 2020 年 7月各省数字经济指数 图7 1951 1458 1394 1354 1311 1295 1199 1132 1075 1074 1059 1050 983 962 880 876 772 747 719 677 630 621 601 548 546 537 514 450 346 262 225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09 8.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各省产业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度量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从图8可见,2020年7月, 全国各省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前五名为辽宁、广东、江苏、黑龙江和北京,产业指数分别为5.64、4.70、3.73、 3.73、3.66。7 月产业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黑龙江,从 6 月二十一名上升到 7 月第四名。7 月产业指数排 名下降最快的是湖南,从 6 月第十二名下降到 7 月第十六名。7 月产业指数最后五名为甘肃、新疆、宁夏、 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 0.75、0.73、0.48、0.38、0.26。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5.64 4.70 3.73 3.73 3.66 3.34 3.23 2.78 2.70 2.67 2.45 2.29 2.26 2.12 1.97 1.97 1.75 1.681.46 1.23 1.22 1.21 1.13 1.13 1.02 0.97 0.75 0.73 0.48 0.38 0.26 2020 年 7月各省产业指数 图8 0 1 2 3 4 5 6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甘 肃 省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云 南 省 山 西 省 江 西 省 天 津 市 河 北 省 湖 南 省 重 庆 市 河 南 省 安 徽 省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黑 龙 江 省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辽 宁 省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0 0 2 4 6 8 10 12 重 庆 市 山 西 省 河 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甘 肃 省 福 建 省 河 南 省 贵 州 省 黑 龙 江 省 云 南 省 陕 西 省 四 川 省 湖 北 省 辽 宁 省 江 西 省 广 东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山 东 省 浙 江 省 湖 南 省 天 津 市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江 苏 省 上 海 市 北 京 市 西 藏 自 治 区 安 徽 省 9.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溢出指数度量当期其他产业利用数字经济产品作为中间品的比例,可以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对其他产 业的推动作用。从图 9 可见,2020 年 7 月,全国各省溢出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安徽、西藏、北京、上海和江 苏,指数分别为 11.9、11.7、11.4、10.6、10.2。7 月溢出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青海,从 6 月三十一名上升 到7月第六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重庆,从6月第十名下降到7月第三十一名。7月后五名分别为海南、广西、 河北、山西和重庆,溢出指数分别为 7.6、7.4、6.9、6.9、6.6。 各省溢出指数排序 11.9 11.7 11.4 10.6 10.2 9.9 9.3 9.3 9.1 9.1 8.9 8.9 8.8 8.8 8.6 8.5 8.5 8.4 8.3 8.3 8.2 8.1 8.1 8.0 8.0 7.7 7.6 7.4 6.9 6.9 6.6 2020 年 7月各省溢出指数 图9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1 10.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基础指数度量从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使用四个角度来度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增长。从图 10 可见,2020 年 7 月,基础指数前五名为广东、四川、重庆、浙江和陕西,指数分别为 1.37、1.27、1.19、1.19 和1.19。7月基础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山西,从6月二十四名上升到7月第十六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天津, 从6月第十五名下降到7月第二十三名。后五名为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指数分别为0.85、0.84、 0.83、0.75 和 0.74。 各省基础指数排序 1.37 1.27 1.19 1.19 1.19 1.18 1.17 1.15 1.13 1.13 1.13 1.08 1.071.05 1.04 1.03 1.01 1.01 1.00 0.99 0.97 0.960.96 0.96 0.91 0.86 0.85 0.84 0.83 0.75 0.74 2020 年 7月各省基础指数 图 10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0.0 0.3 0.6 0.9 1.2 1.5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海 南 省 贵 州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天 津 市 黑 龙 江 省 吉 林 省 河 北 省 辽 宁 省 河 南 省 江 西 省 山 西 省 湖 南 省 山 东 省 云 南 省 福 建 省 甘 肃 省 安 徽 省 北 京 市 上 海 市 湖 北 省 江 苏 省 陕 西 省 浙 江 省 重 庆 市 四 川 省 广 东 省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2 11.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数字经济融合指数从当期工业、商贸业、服务业和金融等行业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工业 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度量了融合的程度。 从图11可见,2020年7月,全国各省融合指数排序,前五名为广东、山东、江苏、湖南和浙江,融合指数 分别为 69、52、52、52、50。7 月融合指数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河北,从 6 月第十九名上升到 7 月第十一名, 排名下降最快的是江西,从 6 月第十二名下降到 7 月第二十名。7 月后五名为吉林、宁夏、内蒙古、青海和西 藏,指数分别为 35、33、32、26、26。 各省融合指数排序 69 52 52 52 50 48 48 47 47 45 45 45 44 44 44 44 43 43 42 41 41 41 39 39 38 37 35 33 32 26 26 2020 年 7月各省融合指数 图 11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吉 林 省 黑 龙 江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贵 州 省 天 津 市 辽 宁 省 山 西 省 江 西 省 云 南 省 海 南 省 河 南 省 安 徽 省 甘 肃 省 湖 北 省 重 庆 市 北 京 市 河 北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陕 西 省 福 建 省 上 海 市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湖 南 省 江 苏 省 山 东 省 广 东 省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3 12. 本节我们分析疫情前后各省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变化情况。我们将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量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 业数字化两部分,首先计算出各省 2019 年和 2020 年第二季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劳动力需求分别占全 国的比重,然后将各省 2020 年所占比重减去 2019 年所占比重,分别得到各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劳动 力需求占全国比重的增减份额。 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水平增幅和降幅最大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和北京。2020 年第二季度,广东的数字产业化和 产业数字化劳动力需求占全国的份额均扩大了10%以上,北京则分别下降1.4%和4%,相对于其他省份, 北京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出现了萎缩。 其余省份中,新疆、西藏和甘肃等地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占比从 2020 年 2 月开始显著增加,但从二季度起出 现回落,本月则延续了这一趋势,并随着 7 月新疆本土疫情的爆发有所恶化。发达省份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占 比变化有所分化,江苏、北京、山东需求相对收缩,浙江、上海等地则相反。其他省份劳动力相对变化趋势亦 有所不同,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数字经济劳动力相对需求扩张明显,东三省则处于收缩态势。总体来看,疫 情后,中部和东部地区拉动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的作用在提高,且其中有较大份额转移至广东省。 疫情后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分布变化 疫情后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分布变化 2020 年第二季度数字经济劳动力需求各省所占比重变化 图 12 数据来源: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5% 0% 5.0% 10% 15% 20% 海 南 省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西 藏 自 治 区 青 海 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山 西 省 甘 肃 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江 西 省 贵 州 省 吉 林 省 天 津 市 黑 龙 江 省 云 南 省 福 建 省 陕 西 省 河 北 省 安 徽 省 重 庆 市 湖 南 省 河 南 省 辽 宁 省 湖 北 省 山 东 省 四 川 省 浙 江 省 北 京 市 上 海 市 江 苏 省 广 东 省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4 附录 A.1数据(2020年7月) 省份 数字经济指数 产业指数 溢出指数 融合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广东省 1951 4.7 8.6 69.0 1.4 江苏省 1458 3.7 10.2 51.9 1.2 辽宁省 1394 5.6 8.5 40.5 1.0 北京市 1354 3.7 11.4 44.8 1.1 浙江省 1311 3.3 8.9 49.5 1.2 上海市 1295 3.2 10.6 47.7 1.1 四川省 1199 2.8 8.3 48.5 1.3 山东省 1132 2.7 8.9 52.1 1.1 陕西省 1075 2.4 8.3 47.1 1.2 湖北省 1074 2.7 8.4 43.7 1.2 安徽省 1059 2.3 11.9 43.6 1.1 黑龙江省 1050 3.7 8.1 37.0 1.0 福建省 983 2.3 8.0 47.4 1.1 湖南省 962 2.0 9.1 51.6 1.0 重庆市 880 2.0 6.6 44.0 1.2 河南省 876 2.1 8.0 43.4 1.0 河北省 772 1.8 6.9 44.9 1.0 天津市 747 1.7 9.1 39.2 1.0 江西省 719 1.5 8.5 41.2 1.0 云南省 677 1.2 8.2 41.9 1.1 山西省 630 1.2 6.9 40.9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 621 1.1 7.4 45.2 1.0 吉林省 601 1.2 8.8 35.3 1.0 贵州省 548 1.0 8.1 39.0 0.9 甘肃省 546 0.7 7.7 43.7 1.1 海南省 537 1.0 7.6 43.2 0.9 内蒙古自治区 514 1.1 8.8 32.3 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50 0.7 9.3 38.0 0.8 宁夏回族自治区 346 0.5 9.3 33.0 0.8 青海省 262 0.4 9.9 26.5 0.7 西藏自治区 225 0.3 11.7 26.2 0.7 附录 2020.07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15 附录 A.2 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数据来源 数字经济产业 指数 大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的劳动投入 智联、51job、前程、猎聘、拉勾、 58 同城、赶集等互联网招聘网站,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各地工商局, 私募通、投资中国等风险投资网站, 各类招标网站 大数据产业的资本投入 大数据产业的创新投入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劳动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资本投入 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本投入 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融合 指数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劳动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资本投入 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投入 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劳动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资本投入 智慧供应链领域的创新投入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领域的劳动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资本投入 共享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领域的劳动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投入 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 数字经济溢出 指数 制造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 制造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例 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力 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占 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制造业占比 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制造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对数字经济的利用率(共 8 类) 其他行业中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比 例 国家统计局 其他行业的劳动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劳动 力占比 各大招聘网站 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中信息技术相关专利 占比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其他行业分别占比(共 8 类) 各个行业的劳动投入分布 各大招聘网站 各个行业的资本投入分布 工商局、风险投资数据 各个行业的创新投入分布 专利与专利转移中心 数字经济基础 设施指数 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风险 投资数据、滴滴出行、CNNIC、国 家统计局 互联网基础设施 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基础设施投入 各类招标网、各大招聘网站、工商局、 风险投资数据 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程度 在线支付比例 滴滴出行共享经济比例 共享经济规模 查询详细数据,敬请联络: 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王喆 电话:+86-10-85905019 电邮: BBD(数联铭品) BBD(数联铭品)首席经济学家 陈沁 电话:+86-28-65290823 电邮: 版权声明 :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是由财新数联研发,按月度发布。该指数作为新经济系列指数(NEI)的子指数,利用网络大数据 挖掘手段,度量了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力图通过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数的计算,有效真实的展现数字经 济对社会效率的推动作用,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关于财新智库: 财新智库成立于 2015 年 8 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 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作为财新的重要一翼,财新智库致力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国际化、中国产业走出 去和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的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合作方案,提升企业价值,实现 突破性发展。 关于 BBD: BBD(数联铭品)是行业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经济,通过动态尽调、信用评级、风险定价和经济指 数四个步骤,BBD 提供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服务。详细信息,敬请浏览: 中国数字经济指数 2020.07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7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pdf)为本站会员(团团)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