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业务现状、竞争格局和产业链机遇.pdf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行业 研究 Page 1 证券研究报告 深度报告 汽车汽配 Table_IndustryInfo 汽车前瞻研究系列( 五 ) 超配 (维持评级) 2020 年 03 月 11 日 一年该行业与 沪深 300 走势比较 行业专题 华为 汽车 业务 现状、竞争格局和 产业链机遇 无人驾驶催生产业链新机遇,华为入局汽车领域 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无人驾驶时代的车辆架构发生较大改变 从EE(电子电气)到 “计算 +通信 ”,汽车从硬件定义到 软件定义,催生出产业链新机遇, 当前进入智能汽车行业的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偏硬件),代表企业丰田、大众;第二类是新兴汽车制造企业(软硬兼具),代表企业特斯拉、蔚来等;第三类是互联网企业(偏软件),代表企业谷歌、百度、华为等。 现状: “云 -管 -端 ”架构,打造五大业务领域 华为智能汽车延续 “云 -管 -端 ”架构 。 云:智能车云;管:智能网联;端则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华为传统强项在于基于自有芯片的算力打造以及基于通信技术优势的物联网构建,其智能汽车五大版图也基 于芯片和网联进行延展,拓宽到传感器、电机电控等高附加值硬件领域,华为预计未来汽车业务可为其贡献 500亿美元的营收。 竞争格局: 和通信、互联网、零部件企业竞合 华为当前布局的五大业务板块中,智能网联业务是华为传统优势所在,智能车云业务当前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各有所长,智能座舱业务在软件分离的趋势下面临格局重塑,智能驾驶业务中激光雷达和芯片是产业链高附加值所在,由海外企业垄断,华为聚焦 L3+智能驾驶,有望在核心环节打破外资垄断;智能电动业务国产化靠前,华为 有望通过合作三电企业入局。 华为汽车合作方和潜在产业链 华为汽车业务在 “端 -管 -云 ”五大业务板块和产业链上下游均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 2020 年初,华为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获得车规级认证,后续量产可期。华为入局对国内智能汽车生态整体利好,有望将原来掌握在国内巨头谷歌、英伟达、 Velodyne 等手中的智能汽车关键要素国产化,同时带动产业链上游硬件企业、产业链软件合作企业的蓬勃发展。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华为 智能汽车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关注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产业链 建议关注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产业链,推荐 华为汽车业务 有或潜在 合作方 中国汽研、宁德时代 、 四维图新 以及国内自主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公司 公司 投资 昨收盘 总市值 EPS PE 代码 名称 评级 (元) (百万元) 2019E 2020E 2019E 2020E 601965 中国汽研 买入 9.44 9,155 0.48 0.55 19.67 17.16 300750 宁德时代 增持 140.53 310,346 1.99 2.6 70.62 54.05 002920 德赛西威 增持 41.72 22,946 0.52 0.83 80.23 50.27 资料来源: 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预测 相关研究报告: 国信证券特斯拉系列之八:特斯拉复盘、竞争优势与投资机遇 2020-02-07 国信证券汽车前瞻研究系列(四):日系车走强,原因、空间和投资机会 2019-12-03 国信证券汽车前瞻研究系列(三):汽车流通领域的挑战与模式探讨 2019-09-20 国信证券汽车前瞻研究系列(二): ADAS 车联网,无人驾驶之路 2019-05-10 国信证券汽车前瞻研究系列(一):共享汽车,非成熟条件下的模式探讨 2018-12-26 证券分析师:梁超 电话: 0755-22940097 E-MAIL: liangchaoguose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S0980515080001 证券分析师:唐旭霞 电话: 0755-81981814 E-MAIL: tangxxguose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 S0980519080002 独立性声明: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本人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其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0.60.70.80.91.01.11.2M/19 M/19 J/19 S/19 N/19 J/20汽车汽配 沪深 300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2 投资摘要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我们在 2019 年 5 月的汽车行业前瞻系列之二中提出核心观点: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的推进,无人驾驶已经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汽车( ADAS)和车联网( V2X)分别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内部和外部要求,短期( 3-5 年)关注ADAS 渗透率提高带动传感器产业链发展,中期( 5-10 年)关注车联网伴生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 10 年以上)关注 L4 级别成熟后共享汽车引领的出行方式颠覆。 ”本篇文章是在前瞻系列之二的大框架下,对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关键性企业布局的首篇深度 华为汽车系列之一,主要对华为当前汽车事业部的布局、相关产业链以及合作方进行梳理。 我们推荐华为汽车业务 有 或潜在 合作企业包括布局智能网联测试和大数据的示范区平台企业中国汽研、新能源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电新覆盖)、高精度地图龙头四维图新(计算机覆盖);建议关注电机电控及智能座舱产业链:推荐国内自主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 核心假设或逻辑 华为智能汽车延续 “云 -管 -端 ”架构, 1) 云 -智能车云:以 高算力 AI 芯片 昇 腾系列构建 客户黏性 。 2) 管 -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是华为在消费电子行业的传统优势所在,主推5G+C-V2X 车载通信模组、 T-Box、车载网关几类产品。 3) 端 -智能电动: 智能电动是 华为原网络能源产品线成熟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技术延伸。华为 mPower 智能电动主要包括 BMS 电池管理系统、 MCU 电机控制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及车下充电模块。 4) 端 -智能座舱: 打造 CDC 智能座舱平台 ,短期 看 HUAWEI Hicar,长期 看 鸿蒙 OS 操作系统 。 5) 端 -智能驾驶:整合车云 +硬件 +OS, 硬件端主攻激光雷达和 高算力芯片,软件端主攻高精度地图和计算机视觉 。 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市场当前对华为汽车业务进行系统梳理的报告并不多,本篇报告不仅梳理了华为当前披露的汽车业务全貌,还对 华为汽车业务 人才招聘细则 进行 分 析,总结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重点 1)计算机视觉; 2)各类算法及其融合; 3)各类车载芯片(搭载传感器); 4)车载通信模组;仔细看来,华为的布局并非割裂的,其布局有一个整体内核即 将车软件化并做软件部分,和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变革一样,华为期待的是将传统以出厂硬件主要定义性能的车辆逐渐变成软件定义车辆,硬件在未来仍然存在,但是更多只是基本载体,大部分的功能和记忆由车载算法定义,华为想要攻克的就是这个车载算法,后续绝大部分原硬件优质厂商仍然有望维持供应,只是增加了上游算法中华为这一大优质合作伙伴,少数融合性零 部件(比如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华为有可能会自己建立硬件采购体系进行零部件总成或者方案对主机厂的直接供应。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华为各项车载产品通过车规级认证或进入量产 。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3 内容目录 前言 . 6 无人驾驶是大势所趋 . 6 无人驾驶催生产业链新机遇 . 6 汽车行业变革时代的新玩家 . 8 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入局者 . 8 入局者面临 TIER 1 和车企的竞合 . 12 华为入场,做汽车的增量部件 . 13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五大领域发展现状 . 17 智能车云:以 AI 芯片为壁垒 . 17 智能网联 :打造智能网联解决方案,车内、车外高速连接 . 18 智能电动:打造 VDC 智能电动平台,使车企电动汽车差异化体验创新 . 19 智能座舱:打造 CDC 智能座舱平台,鸿蒙 OS 串联人 -车 -生活全场景 . 20 智能驾驶:整合车云 +硬件 +OS, 打造 MDC 智能驾驶平台 . 21 从人才需求看华为智能汽车板块重心 . 24 智能驾驶 . 25 智能座舱 . 25 AI 算法优化 /系统平台 . 26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设计与集成验证 . 26 车联网大数据 . 26 谁主沉浮?五大业务条线当前竞争格局 . 27 云 智能车云: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各有所长 . 27 管 智能网联:华为传统优势所在 . 31 端 智能电动: BMS/MCU/车载充电模组竞争格局 . 33 端 智能座舱:软硬件分离趋势下格局面临重塑 . 36 端 智能驾驶:聚焦于 L3+方案 . 39 华为汽车业务当前合作方和潜在产业链 . 41 投资建议 . 43 中国汽研:掌握核心技术的智能检测龙头 . 44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龙头企业,智能驾驶推进有序 . 44 宁德时代:行业集中度提升,动力电池龙头强者愈强 . 45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 47 分析师承诺 . 47 风险提示 . 47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 . 47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4 图 表目录 图 1:出行供需公式 . 6 图 2:无人驾驶实现路径 . 7 图 3:华为智能汽车整体目标 . 7 图 4:智能汽车时代相关产业链 . 8 图 5: 2020 年全球前十大车企市值和十年前比较 . 9 图 6:特斯拉十年来市值增长曲线 . 9 图 7: Navigant research 自动驾驶车企评比报告 . 12 图 8: 2010-2018 年全球 TIER 1 巨头营业收入 . 12 图 9: 2010-2018 年全球 TIER 1 巨头研发费用 . 12 图 10: 大众集团软件部门规划 . 13 图 11:首款搭载 vw.OS 系统的车型 ID.3 . 13 图 12:华为组织架构 三大 BG 和三大 BU. 15 图 13:原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担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首席战略官 . 15 图 14: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五大领域 . 16 图 15:华为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五大领域 . 17 图 16:华为智能网联方案 . 19 图 17:华为智能电动方案 . 20 图 18:华为智能座舱方案 . 21 图 19:华为智能驾驶三大维度 . 22 图 20:华为智能驾驶方案 . 23 图 21:华为智能汽车延续云 -管 -端业务架构 . 24 图 22:软件定义一切 . 27 图 23: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 28 图 24: 2018 年中国公有云整体 IaaS 市场份额(包含计算、存储与网络服务) . 28 图 25: 2018 年中国公有云 IaaS 计算与存储市场份额(不包含网络服务) . 28 图 26:阿里云智能融合生态战略 . 29 图 27:腾讯云 C2B2C 战略布局 . 29 图 28:百度智能云产品体系 . 30 图 29:京东云核心产品布局 . 30 图 30:华为云车联网 相关产品 . 31 图 31: DSRC 标准下的恩智浦 RoadLINK 芯片 . 32 图 32: LTE 标准下的高通骁龙 820A 芯片 . 32 图 33: T-BOX 产品图 . 33 图 34: 2017 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 MCU 竞争格局 . 35 图 35:车机发展历程 . 36 图 36:车机份额变化 . 36 图 37:车机手机互联模式 . 37 图 38: HUAWEI HiCar 发布会 . 38 图 39:新宝骏发布会 . 38 图 40:车机产业链梳理 . 39 图 41: ADAS 产业链 . 40 图 42:全球 ADAS 产业链公司汇总 . 40 图 43: 2018 年全球 CMOS 摄像头芯片市场份额 . 40 图 44: 2018 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 . 40 表 1:全球前十大车企近十年市值复合增速 . 9 表 2:特斯拉在智能汽车方面进展 . 10 表 3:谷歌在智能驾驶或者智能汽车方面相关举措 . 10 表 4:苹果在智能驾驶或者智能汽车方面相关举措 . 11 表 5: 2010-2018 年全球 TIER 1 巨头研发比例 . 13 表 6:华为造车里程碑 . 14 表 7:国内车联网相关上市公司 . 31 表 8:国际芯片巨头的 V2X 产品规划 . 32 表 9:主要车载充电机、 DC-DC 转换器企业下游配套情况 . 36 表 10:国内外车企互联 app 合作 . 3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5 表 11:互联系统装配情况 . 39 表 12:华为汽车生态圈 . 42 表 13:华为和十余家车企历年合作进度 . 42 表 14:华为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相关合作方 . 43 表 15:华为智能电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端相关合作方 . 43 表 16:华为汽车产业链合作企业总结 . 4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6 前言 无人驾驶是大势所趋 要理解目前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离不开以下一个公式: 出行需求 =总量 *里程 左边,出行需求 =人数 *人均出行里程。 右边第一项,总量 =公共交通工具 +私人交通工具。 右边第二项,里程 =时间 *速度。 图 1:出行供需公式 资料来源 :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需求方面, 随着国内城市化和现代商业化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城市人口,一方面城市半径不断提升(主要城市半径 >25km),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距离增加,等式左边的出行需求是快速增加的。 出行需求的增加必将要求总量和使用效率的提升。公共交通工具方面, 公交和地铁等领域存在短板, 2017 年中国地铁运行线路总长度为 3881.77 公里,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重铁 +轻铁, 5799 公里)。同时主要城市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出租汽车数量呈下降趋势。 私人交通工具方面, 截至 9 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3.48 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 2.6 亿辆,千人保有量达 170 辆,受限于道路和停车场等土地要素的短缺,城市保有量增长存在瓶颈。 国内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供给方存在着缺口 ,这种缺口部分程度削弱了居民的出行品质,造成拥堵的路上交通和地铁。如何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是解决出行矛盾的关键。智能驾驶和共享出行就是谋求提升资源使用率的供给端革命(我们在 18 年 12 月发布了共享出行行业专题 -共享汽车,非成熟条件下的模式探讨), 19 年 7 月发布了智能驾驶行业专题 ADAS+车联网,无人驾驶之路)。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就是无人驾驶,在无人驾驶的模式下,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节约,另一方面车 联万物的模式下交通阻塞程度将大幅度降低,城市道路汽车运载量有望增加,出行效率有望大幅提升。而终极的无人驾驶状态下,共享出行将成为大势所趋。 无人驾驶催生产业链新机遇 无人驾驶实现需要四步走。 我们认为无人驾驶从应用层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阶段1是资讯被动侦测期,该阶段主要应用于车载资讯服务;阶段 2是资讯互动交换期,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7 也就是当前所处阶段,该阶段主要应用于 ADAS 等;阶段 3 是资讯主动传达期,该阶段主要应用为 V2V 和 V2I,融合传感器技术实现车路协同;阶段 4 就是终极无人驾驶期,无人驾驶背景下车辆运营效率有望大幅提升,该 阶段的典型应用就是共享汽车。 图 2:无人驾驶实现路径 资料来源 : MIC,国信证券研究所整理 无人驾驶时代的车辆架构发生较大改变 从 EE(电子电气)到 “计算 +通信 ”。实现汽车软件定义、持续创造价值。 传统电子电气架构中,车辆主要由硬件定义,采用分布式的控制单元,专用传感器、专用 ECU 及算法,资源协同性不高,有一定程度的浪费;计算 +通信架构中,旨在实现软件定义车,域控制器在这里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域控制器的整合,分散的车辆硬件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软件可升级,硬件和传感器可以更换和进行功能扩展。 图 3:华为智能汽车整体目标 资料来源 :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华为聚焦 ICT 技术,使能车企造好 -车,造 -好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无人驾驶时代催生汽车新兴细分行业。 随着汽车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联网电动汽车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两个行业本身。原来由传统整车巨头搭建的行业壁垒被慢慢攻克,新兴电动车企(特斯拉)入局,传统巨头(丰田、 ABB)转型,首先带动了传统汽车制造产业(整车和零部件)的产品更迭,然后催生出一系列应用层面的新兴行业(车载操作系统、车载通信设备等等)。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8 图 4:智能汽车时代相关产业链 资料来源 : 赛迪顾问、华为 5G 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汽车行业变革时代的新玩家 我们在 2019 年 5 月的汽车行业前瞻系列之二中提出核心观点: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的推进,无人驾驶已经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汽车( ADAS)和车联网( V2X)分别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内部和外部要求,短期( 3-5 年)关注ADAS 渗透率提高带动传感器产业链发展,中期( 5-10 年)关注车联网伴生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 10 年以上)关注 L4 级别成熟后共享汽车引领的出行方式颠覆。 ”本篇文章是在前瞻系列之二的大框架下,对汽车智能化背 景下的关键性企业布局的首篇深度 华为汽车系列之一,主要对华为当前汽车事业部的布局、相关产业链以及合作方进行梳理。 汽车智能化背景下的入局者 三类企业入局智能汽车行业。 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的核心技术是共通的,过去十年间,在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创新驱动下,消费电子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和消费电子相比,汽车电子由于 1)更长的认证周期; 2)极高的安全要求; 3)更高的客户壁垒; 4)更长的使用寿命,发展速度略慢于消费电子,当前在汽车上发生的变化,正如十年前在手机上发生的变化。汽车智能化是确定性的发展趋势,需要考虑的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的, 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传统手机格局倾覆,一定程度上或许也会在汽车行业进行重演,当前进入智能汽车行业的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偏硬件),代表企业丰田、大众;第二类是新兴汽车制造企业(软硬兼具),代表企业特斯拉、蔚来等;第三类是互联网企业(偏软件),代表企业谷歌、百度、华为等。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全球视野 本土智慧 Page 9 全球车企十年市值变迁:第二类企业崭露头角。 我们整理 2020 年全球车企市值排名,前十排名车企中,特斯拉作为新兴汽车制造企业以 1449 亿美元的市值位居全球第二,远超大众、丰田、宝马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