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140608 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公示.pdf

  • 资源ID:10401       资源大小:930.57KB        全文页数:10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人民币20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人民币2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40608 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公示.pdf

1前言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住房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仍比较困难,特别是不少棚户区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陈旧且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居住条件相对简陋,棚户区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多,下岗职工多,多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为推进棚户区改造,是更多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居住环境水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目前,新郑市棚户区,国有土地上建议结构房屋较多,使用功能不全,房屋建成年限较长,建筑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较差。且区内居民种地收入家庭比例高,特别是下岗失业、退休职工比较集中。本项目工程通过对棚户居民区进行改造,有利于加快解决种地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丰富新郑市市民的将身文化生活、促进新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为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298176.54万元。 棚户区拆迁范围涉及包括:新建路片区、新村大道片区、学院路片区、文化北路片区,共涉及拆迁土地约1360亩,涉及拆迁户数3165户。棚户区居民安置区为新郑市新村大道以南、鸿福路以北、文化路以东、怡心路以西的新郑市城北第二社区。安置区共占地约200亩,建设安置住房面积42.73万m2,配套建设2.14万m2底层商铺、11.63万m2的地下车库以及1000 m2公共服务用房等。 项目建议书于2014年1月8号获新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见新发改农新【2014】01号)。 2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本项目属“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受新郑市政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见附件1。 经查阅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本,本项目为房地产建设,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属于允许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次评价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类比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建设规模和环境状况,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公正、客观、严谨”的态度,编制完成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3第一章 总论 1.1 编制依据 1.1.1 法律、法规 1.1.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1.1.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 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1.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1.1.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1.1.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1.1.1.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 1.1.1.9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1.1.1.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 1.1.1.11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1.1.1.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本); 1.1.1.13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目录(2014年本); 1.1.1.14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1.1.1.15郑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1.1.1.16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1.1.1.17关于印发的通知; 41.1.1.18河南省环保局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 1.1.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1.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1.1.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1.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 1.1.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1.1.2.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1.1.2.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1.1.3 项目文件 1.1.3.1 新郑市政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1.1.3.2 新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1.3.3 新郑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 1.2 评价对象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为郑新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安置住房、商铺、幼儿园等。本次评价范围仅包括住宅及商业建筑,不包括后期商业餐饮、娱乐业等,后期进驻商业需另作环评。 1.3 工程建设特点及环境识别 1.3.1 工程特点 本工程属于房地产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5(1)本项目为房地产建设,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本)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属于允许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商业、幼儿园、物业用房等建筑,项目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 (3)本项目给水由市政供水管网供给,天然气由市政供给,不进行集中供热。 1.3.2 项目所在地环境特点 (1)本项目安置区位置位于新郑市新村大道以南、鸿福路以北、文化路以东、怡心路以西。项目北侧紧邻新村大道,北面为空地,南侧和东侧均为空地,西侧紧邻文化路。具体见附图二所示。 (2)本项目污水可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双洎河,双洎河为淮河流域水系,属重点流域。 1.4 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 1.4.1 评价目的 (1)针对项目特点,开展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确定项目影响环境的要素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分析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环节、污染类型、排污方式及污染程度,预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污染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 (3)提出控制和缓解污染影响的对策和建议,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的结论; 6(4)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的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及布局合理性。 通过以上工作,使本评价达到为管理部门决策、设计部门优化设计、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1.4.2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建设项目“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项目污染特征,重点做好项目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分析内容。通过分析评价,明确给出本工程选址环境可行性结论。 1.4.3 评价对象及评价时段 本次评价对象为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评价时段为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1.5 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1.5.1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产污环节,本次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因子见表1-1。 表1-1 环境影响识别内容一览表 施工期 营运期 类别 项目 地基 土地 弃土 石渣 材料运输堆放 机械 作业 居民 生活 绿化 建筑 设施 商业 活动 环境空气 1 1 1 3 1 1 地表水环境 1 1 1 1 声环境 3 3 1 2 1 水土流失 3 2 1 3 土地利用 1 1 1 3 3 2 城市景观 2 2 2 1 3 2 生态 环境 资源利用 1 1 1 1 1 交通 1 1 1 生活质量 1 3 3 2 社会 环境 区域经济 2 2 备注 长期不利影响 短期不利影响 长期有利影响 短期有利影响 1-影响较小、2-影响中等、3-影响显著 空格为无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不密切 7由表1-1可知,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将对区域环境分别造成一定的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此外,建成投产后,从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带来有利条件。 1.5.2 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合项目排污特征和当地环境质量现状,筛选出本次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评价因子筛选一览表 时段 环境要素 影响内容 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 建材运输、存放和使用; 燃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尾气、装修废气排放。 扬尘 SO2、NOX、HC、苯系物等 水环境 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 COD、SS、氨氮等 声环境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产生噪声 施工噪声 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施工期 生态环境 土地平整、土石方开挖 较大面积的荒坡地变成硬化地面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改变拟建地块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空气 地下车库汽车排放的废气。 CO、NOX、HC等 水环境 住宅及配套设施等产生的生活污水 COD、SS、氨氮和动植物油等 声环境 泵站;停车场(库)汽车。 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 营运期 固体废物 住宅及配套设施等产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1.6 评价标准 1.6.1 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新郑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评价执行标准如下: (1)空气 本项目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标准限值见表1-3。 表1-3 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单位:mg/m3污染物名称 PM10SO2NO2 8取值时间 1小时平均 0.50 0.24 24小时平均 0.15 0.15 0.12 年平均 0.10 0.06 0.08 (2)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标准限值见表1-4所示: 表1-4 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 单位:mg/L(pH除外)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标 准 值 类 1 化学需氧量(CODCr) 30 2 氨氮(NH3-N) 1.5 (3)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类标准,标准限值见表1-5所示: 表1-5 地下水环境质量类标准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标 准 值 1 pH 6.58.5 2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3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4 高锰酸盐指数(mg/L) 3.0 (4)声环境 项目所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4a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6所示: 表1-6 执行标准 单位:Leq dB(A) 标准名称 类别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a类 70 55 91.6.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 本次评价执行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1-7。 表1-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标准限值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污染因子 单位 数值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颗粒物 mg/m31.0(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2)污水 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见表1-8。 表1-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 单位:mg/L(pH除外) 污染物名称 pH(无量纲) COD BOD5SS 动植物油 标准限值 69 500 300 400 100 (3)噪声 本项目施工阶段为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噪声标准限值见表1-9所示: 表1-9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 dB(A) 昼 间 夜 间 70 55 运营期,项目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4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10。 表1-10 运营期项目厂界外声环境执行标准 单位: dB(A) 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2 60 50 4 70 55 (4)固体废物 10 固体废物排放标准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 8599-2001)。 1.7 评价等级 1.7.1 地表水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1993),建设项目的排水量为1205.96m3/d,小于5000m3/d,排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水质简单。且本项目位于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内,项目所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而后排入双洎河,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1.7.2 地下水评价等级 本项目在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属类建设项目(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分级见表1-11),根据项目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较强,含水层不易污染,地下水环境不敏感,项目污水排放量较小,且水质简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表1-11 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分级 评价等级 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 污水排放量 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 三级 强 不易 不敏感 小(1205.96m3/d) 简单 1.7.3 声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为住宅项目,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本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以项目区四周200m以内的环境敏感点为评价范围。 11 1.7.4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调查,项目用地现状为空地,所在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也无需特殊保护的生态敏感点,本工程占地面积小于2km2,其主要生态影响为对区域内城市资源利用、地表形态及城市景观的影响,且对区域内的生物量、物种的多样性影响极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19-2011)评价等级划分原则确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仅进行一般的环境影响分析。 1.8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位于新村大道以南、鸿福路以北、文化路以东、怡心路以西。项目周围环境示意图见附图二,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和级别见表1-12。 表12 环境保护目标及保护级别一览表 项目 保护目标 保护级别 环境空气 项目周边2.5km范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 双洎河黄埔寨断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 声环境 龙王庙坡(NE,180m)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类标准 1.9 评价专题设置 (1)总论 (2)区域环境概况 (3)工程分析 (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7)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8)公众参与 12 (9)总量控制分析 (10)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11)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环境管理 (13)评价结论与建议 1.10 评价工作程序 本次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1。 13 图1-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框图建设单位委托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研究有关法规文件及与项目有关的文件 征求环保及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对环境评价的意见 确定评价工作内容与评价重点 评价区自然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工程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评价区污染源调查 环境现状监测与分析 公众参与调查 工程污染因素分析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总量控制和厂址可行性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综合分析 环保对策 建设和设计单位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4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 区域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北靠省会郑州,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北距郑州市区38km;东北距中牟县城45.6 km、开封市区120 km;东至尉氏县城42.6 km;南至长葛市区20.4 km、许昌市区40 km;西南至禹州市区36.5 km、平顶山市区84 km;西至新密市区34.5 km。南北长42 km,东西宽36 km,总面积873 km2。 本项目位于新郑市新村大道以南、鸿福路以北、文化路以东、怡心路以西。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一,项目周围环境示意图见附图二。 2.1.2 地形地貌 新郑市在全国自然地理分布中处于二阶台地前沿,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在河南省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与地质构造基础相对应,新郑市在河南的地貌格局中,处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脉的东部边缘,主要由陉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组成。其中,除具茨山主峰风后顶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属于低山类型外,其他各山山顶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到200米,属于丘陵类型。岗地主要分布在山丘外围和中部地带,系早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经后期流水切割 15 作用形成岗丘状地貌形态,较大的岗东部有马岭岗、万僧岗、寿阳岗,南部有黄岗,西部有双岭岗、武岗,北部有走马岗、裴李岗等,大部分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多集中于京广铁路以东的黄河古阶地上,其中包括八千乡、龙王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的部分地区。京广铁路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和潩水河两岸有带状冲积平原,面积很小。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平原区域。 2.1.3 水资源 新郑市地处淮河流域。境内河流分别属于颍河和贾鲁河水系。属颍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潩水河、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梅河、暖泉河和莲河。潩水河,发源于新郑市辛店镇的具茨山主峰风后岭白龙潭,流经观音寺镇入长葛市境。境内河段约24km,流域面积102 km2。此河因流域工业较少,污染不甚严重,尚可饮用。双洎河,清朝以前称洧水,发源于登封市阳城山,流经新密市境,在新郑境内河段35.5 km,流域面积239 km2,为新郑境内最大河流;20世纪70年代尚可饮用,80年代后由于上游发展地方工业,大量提取地下水和工业污染等,已成季节河,且鱼虾无以生存。黄水河,本名溱水。黄水之名也是至清代启用,为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新郑西北泰山,全长29.4 km,流域面积110 km2。此河由于流域工业污染,至21世纪初已无法养生。梅河,发源于薛店镇岳庄西北,全长26.5 km,流域面积106 km2,尚可饮用。属贾鲁河系的河流有十七里河、十八里河和潮河等,皆季节河。 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1.081亿m3,地下水资源0.7885亿m3,除去0.4829亿m3重复水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866亿m3,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人畜生 16 活用水基本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548亿m3,开采模数为6.28万m3/ km2。因经济快速发展,水需用量急剧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2.1.4 地震烈度 郑州市抗震设防裂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由于场地类别为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2.1.5 气象气候 新郑市处于华北平原、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6月至8月为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9月至11月为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涝、风、雹等。年均气温14.2,历史最高气温42.5,历史最低气温-17.9;年均降水量676.1mm,最高年降水量1174.0mm,最少年降水量449.4mm;年均蒸发量1476.2mm,最高年蒸发量1976.2mm,最低年蒸发量1237.3mm;年均日照时数2114.2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2571.3小时(1978年),最低年日照时数1753.3小时(1989年);年均雷暴日数19天,最多年雷暴日数26天,最少年雷暴日数11天;年均雾日22天,最多雾日38天,最少年雾日7天;年均霜日67天,最多年霜日90天,最少年霜日44天;年均大风日7天,最多年大风日24天,最少年大风日0天。2008年平均气温14.8度,比常年值偏高0.4度,异常度为0.6,属正常;年最高气温35.8度,出现在6月29日,年最低气温-11.8度,出现在12月22日;年总降水量691.8毫米,比常年值偏多22.9毫米,距平百分率为3%,属正常;年日照总时数为2066.8小时,比 17 常年偏少47.4小时,异常度为-0.2,属正常。总的来说,全年气温、降水、日照均正常。 2.1.6 自然资源 新郑市位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多变,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且具多样性。 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花椒、小茴香、芫荽、香椿、藿香、薄荷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半夏、远志、柴胡、桔梗、芦根、白茅根、白头翁、马蹄香、地丁、香附、何首乌、葛根、木头回、田三七、车前、忍冬、苇根、地骨皮、酸枣、荆子、野菊花、艾、白蒿、亮帽英、贩酱草、曲曲菜、荠荠芽、小虫卧单、伸筋草、马齿苋、老饭蛋、鱼腥草、复古草、浮萍草、野扁豆、瓦松、山葱、卧沿草、星星草、节节草、猪毛菜、猴头草、拐子草、马鞭草、天地豆、翻白草、活各草、芫花根草、黑白丑、丹参、沙参、防风、木瓜、瓜蒌、红花、地黄、牛夕、芍药、白芷、金银花、苍耳子、元参、苟杞、蒲公英、牵牛子等;其它野草植物主要有灰灰草、龙须草、茅草、莠子草、稗子草、苜蓿、茭草、蒺藜、行义草、涩格涝秧、吉祥草、书带草、抓地秧、面条菜、兔丝子、驴尾巴蒿、毛妞菜、老驴蒿、麦滥棵、狗秧、灯笼棵、浮萍、蓼草、水红花、杂草、山白草、黄白草、黑轮叶藻等。 动物:环节动物类主要有蚯蚓、蛭等;软体动物类主要蜗牛、田螺、河蚌等;节肢动物类主要有瓢虫、赤眼蜂、食蚜蝇、胡蜂、蜜蜂、小蚕蜂、草蛉、蚜小蜂、螳螂、食虫虻、食虫椿象、泥蜂、步行虫、蝇子虎、萤火虫等;药物类动物主要有蝎子、蜈蚣、土元等。脊椎动物类: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鳖、壁虎、蛇、蜥蜴等。鸟类有野鸡、雀鹰、苍鹰、白肩雕、大鸨、小鸨、小鸦鹃、猫头鹰、灰林鹄、长耳鹄、喙木鸟、云雀、燕子鸥、鹦鹉、鹈鹕、花喜鹊、灰喜鹊、麻雀、老鹰、鹞鹰、斑鸠、大雁、夏鸟、山雀、黄莺、鹁鸪鸟、百舌、鸬鹚、乌鸦、水鸭等;哺乳类有狼、狐、狸猫、野兔、獾、蝙蝠、刺猬、老鼠、松鼠、黄鼠狼等,其 18 中狼、狐、狸猫、獾已很少见。 本项目所在区域天然植被残存较少,已为人工植被替代。 2.1.7 矿产资源 新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各类矿种有12种,矿产地37处。区内固定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及部分沉积、变质矿产:铁矿、磷矿、白云岩矿、建筑石料等,还赋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煤区占全市总面积约41%,已探明储量134610.3万吨。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域及基本情况 新郑市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1个区:新建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新烟街街道,和庄镇、观音寺镇、梨河镇、龙湖镇、薛店镇、孟庄镇、新村镇、辛店镇、郭店镇,八千乡、龙王乡、城关乡、港区。 新郑市人口出生率为10.10,死亡率为 5.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6。全市总人口 617530 人,其中农业人口458687 人,占 74.3%;非农业人口158843 人,占 25.7%。城镇人口267822 人,占总人口的 43.4%。 2.2.2 经济现状 2012 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333.6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88 亿元,增长 14.2%;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增加值43.72 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市内工业增加值 235.28亿元,增长12.9%;烟厂增加值54.60 亿元,增长 20.2%。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9.4%。 19 2.2.3 交通通讯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区位交通优越,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辐射全市、联结周边省、市的公路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石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上,周围百公里范围有郑州、开封、许昌、洛阳、新乡等大中城市,从新郑30分钟可到省会郑州,3小时即到河北省会石家庄,交通非常便利。 2.2.4 文物和风景名胜 新郑是一座古城,拥有 8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 年的黄帝文化和 2700年的郑韩文化;新郑市境内的主要文物单位和名胜古迹包括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欧阳修陵园、郑韩故城等,06 年农历三月三余万华人在新郑公拜轩辕黄帝更被全球炎黄子孙传为佳话。 根据现场勘察,本项目所在地周围500米范围内未发现文物和风景名胜。 2.3 新郑市环保十二五规划 (一)新郑市环保十二五规划 (1) 2015 年预期双洎河新郑段水质达到类, 望京楼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类,望京楼水库至郑风苑水质类,郑风苑至双龙寨水质达到类,莲河新郑城区段达到类,罗垌水库水质达到类,后湖水库水质达到类,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年API指数小于 100 的天数大于全年天数8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5dB,城市道路交通噪声55dB。 (2)COD 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总量控制按郑州市局要求。 20 (3)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 13%,秸秆禁烧率达到 100%,创建完成省级生态村 30 个,创建完成郑州市级生态村50 个,创建完成省级生态乡镇 4 个。 (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重点企业 污染物达标排放率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 80%,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达到 100%,废旧放射源、放射性废物送储率达到 100%,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成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成标准化建设,省控双洎河黄甫寨断面水质 COD 达到 40mg/L、氨氮达到 4mg/L。 2.4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的工程类型分为明渠和非明渠。按照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规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一)非明渠段(隧洞、渡槽、暗渠等)。一级保护区范围自建筑物外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各外延150米。 (二)明渠段。根据地下水位与总干渠渠底高程的关系及地下水内排、外排等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设计地下水位低于渠底。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外延1000米。 21 (2)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外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1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左、右侧分别外延2000米、1500米。 (3)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内排段。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2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左、右两侧分别外延3000米、2500米。 2.5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郑西高铁沿线环境执法有关问题的批复 豫环文【2011】246号 一、南水北调中线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环境执法问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76号)第三项“监督与管理”中明确规定:“二级保护区内应遵守下列规定:1、禁止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渣类污染物; 2、禁止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设置医疗废水排污口;3、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重的化工、电镀、皮革加工、造纸、印染、生物发酵、选矿、冶炼、炼焦、炼油和规模化禽畜养殖以及其他污染重的建设项目;4、禁止设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危险废物等集中转运、堆放、填埋和焚烧设施; 5、禁止设置危险品转运和贮存设施、新建加油站及油库;6、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规定、标准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7、禁止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有关规定的水人工直接回灌补给地下水;8、禁止采取地下灌注方式处理废水; 9、禁止建立公共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10、禁止利用沟渠、渗坑、渗井、裂隙、溶洞以及漫流等方式排放工业废水、医疗废水和其他有毒有害废水;11、禁 22 止将剧毒、持久性和放射性废物以及含有重金属废物等危险废物直接倾倒或埋入地下。已排放、倾倒和填埋的,按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限期内进行治理” 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如果排放污染物,则禁止;如果不排放污染物,则允许。同时,应当遵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76号)的规定:禁止设置医疗废水排污口;禁止设置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危险废物等几种转运、对方、填埋和焚烧设施,禁止设置危险品转运和贮存设施、新建加油站及油库;禁止建立公共墓地。 本项目不在南水北调中线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见附图三及附件5),项目位于南水北调总干渠右岸,距总干渠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垂直距离约1160m,距总干渠以及保护区边线约1110m,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豫政办【2010】76号),该处渠段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右岸1000m,因此本项目在总干渠二级保护区范围以外。本项目为住宅小区项目,本项目不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排污口,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往南排入新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因此,项目建设对南水北调影响较小。 23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投资金额:298176.54万元 建设单位:新郑市政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新村大道以南,文化路以东 3.1.2 项目规模及内容 棚户区拆迁范围涉及包括:新建路片区、新村大道片区、学院路片区、文化北路片区(棚户区拆迁涉及范围见图三所示),共涉及拆迁土地约1360亩,涉及拆迁户数3165户。棚户区居民安置区为新郑市新村大道以南、鸿福路以北、文化路以东、怡心路以西的新郑市城北第二社区。安置区共占地约200亩,建设安置住房面积42.73万m2,配套建设2.14万m2底层商铺、11.63万m2的地下车库以及1000 m2公共服务用房等。目前项目安置区正在平整土地。 项目共分三个地块建设,设计楼层以高层为主,层高为26层、31层、32层等,项目平面布置图见附图四。项目用地规划为住宅用地,具体见图五及附件四所示。 3.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 经济技术指标 备注 总占地面积 133334m2其中1地块44666.89m2、2地块46333.565m2、1地块42333.545m2 24 住宅用地 72228.65m2/ 公建用地 26264.23m2/ 道路用地 21709.0m2/ 其中 公共绿地 13132m2/ 居住户(套)数 3684户(套) 安置区住房不对外出售,全部按照比例赔付给拆迁户 居住人数 10663人 总建筑面积 56.64万m2/ 地上建设面积 45.01万m2/ 住宅面积 42.73万m2/ 商业面积 2.14万m2/ 公共服务中心面积 1000m2/ 幼儿园 5065.45m2位于1号地块 其中 公厕及垃圾中转站面积 360m2位于3号地块 其 中 地下建筑面积 11.63万m2/ 容积率 3.42 / 绿化率 36.00% / 机动车停车位 5700辆 地上0辆,地下5700辆 非机动车停车位 9780辆 地上9780辆,地下0辆 3.2 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如表3-2所示: 表3-2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功能 建筑面积 (m2) 备注 住宅 42.73万 1号地块住宅建筑面积约11万m2,建设住房10栋,均为26层,共1080户; 2号地块住宅建筑面积约17万m2,建设住房10栋,多为31层共1318户; 3号地块住宅建筑面积约14万m2,建设住房10栋,多为31层共1286户; 商业 2.14万 商业地块为2层,临路建设 主 体 工 程 社区服务中心面积 6425.45 幼儿园建设在04地块,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在10地块 公 供水 采用市政自来水,从紧邻小区的道路市政供水管网接入。 25 供气 由城市天然气管网提供燃气,系统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形式。 供电 由市政供电线路提供,从临近变电站引出10kv线路至区内开闭所。 用 工 程 绿化 对楼间空地及人行道两侧进行绿化,绿地率不低于36%。 化粪池 共设置9座化粪池,150m3/座 环 保 工 程 停车场 地下停车位5700个,非机动车地上停车位9780个 3.3 市政和公用设施 3.3.1 给水 项目供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采用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各自独立的管道系统。本项目供水由市政管网供给,可满足用水需求。 项目投入运行后,其用水主要包括住宅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绿化用水量、道路洒水、未预见用水量等。依据河南省用水定额(DB41/T385-2009)及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所制定的各项用水定额,本项目用水情况估算见表3-3,水平衡见图3-1。 表3-3 项目用水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 数量 用水定额 使用时数 (h) 年使用天数 (d) 日用水量 (m3/d) 年用水量 (m3/a) 1 住宅生活用水 10663人 120L/人·d 24 365 1279.56 467039.4 2 幼儿园 5065.45m24L/m2·d 8 300 20.26 6078.54 3 商业 21400m23L/m2·d 8 300 64.2 19260 4 物业 1000m24L/m2·d 8 365 4.00 1460 5 绿化用水 13132m22.0L/m2·d / 150 26.26 3939.6

注意事项

本文(140608 新郑市第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公示.pdf)为本站会员(ohywnsy)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